•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我國有條件有能力保持宏觀經濟大盤穩定(經濟形勢理性看)

2022-04-29 16:42: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核心閱讀

  一季度,我國經濟運作實現平穩開局,成績來之不易。儘管當前下行壓力加大,但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潛力足、韌性大、活力強、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我國發展具有的多方面優勢和條件沒有變。我們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戰勝困難和挑戰,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今年以來,面對更加複雜嚴峻的疫情防控壓力和外部環境,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一季度我國經濟運作實現平穩開局,生產繼續穩步恢復,內需拉動作用提升,創新驅動成效顯著,發展品質不斷提升。同時也要看到,受世界局勢複雜演變、國內疫情衝擊等多種因素影響,部分主要指標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我們要正確認識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進一步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積極出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保持宏觀經濟大盤穩定。

  經濟運作實現平穩開局,成績來之不易

  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保持擴張態勢,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8%,高於去年四季度0.8個百分點,經濟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經濟運作實現平穩開局,並呈現一些新亮點、出現一些好趨勢。比如,在主要發達國家通貨膨脹率大幅上升和國際環境複雜變化的背景下,我國物價保持穩定;出口增長比較強勁,一季度出口增長13.4%,其中工業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14.4%;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是最高的,仍然是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經濟高品質發展取得新進展。一季度,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分別增長14.2%、8.1%,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高7.7、1.6個百分點。基建投資增長加快,製造業投資保持較快增長。

  從月度看,1—2月主要經濟指標恢復較快,雖然3月份受疫情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加,部分經濟指標出現回落,但綜合來看,一季度我國經濟總體上處於持續穩定恢復態勢,正在按照“十四五”規劃部署有序推進各方面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比如,從實物量指標看,1—3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5%,國家鐵路貨物發送量同比增長2.8%,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去年同期提高18.7個百分點,就業格局保持整體穩定。這些都表明,我國經濟保持合理增長具備堅實支撐。

  取得這樣的成績,十分不容易。第一,這是在去年高基數的情況下實現的。2020年和2021年一季度經濟分別增長-6.9%和18.3%。如果說去年一季度經濟運作是跨過一個大坑的話,今年一季度則是翻過了一座高山。第二,這是在近期疫情多發的情況下實現的。今年以來全國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對經濟運作的影響加大。一季度經濟運作實現平穩開局,說明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第三,這是在世界局勢複雜演變的情況下實現的。突然爆發的俄烏衝突導致全球能源、糧食等大宗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動蕩加劇,對物流、供應鏈造成新的衝擊,疊加美國量化寬鬆政策退出等影響,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挑戰。我們能夠克服重重困難和挑戰,實現一季度經濟運作平穩開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勠力同心、艱苦奮鬥的結果。

  客觀認識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受多種因素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困難和挑戰增多。我們既要看到經濟下行的壓力,更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及時有效應對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從內部看,我國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人口總量接近峰值,老齡化程度加深;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增速趨緩,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降,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減少;技術創新後發優勢減弱,進入更多依靠自主創新的階段;土地、資源等約束條件逐步強化,舊的生產函數組合方式難以持續;等等。隨著我國人口、投資、技術創新等要素條件發生重大階段性變化,我國經濟進入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既面臨經濟下行壓力,也擁有邁上更高臺階的機遇。只要跨越這個關口,就能開拓新的發展空間,實現高品質發展。

  從外部看,改革開放後較長時期,我國利用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抓住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的機會,大規模出口和外向型發展成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結構大調整,我國經濟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我國製造業加速轉型升級、向全球產業鏈高端邁進。個別發達國家竭力遏制我國發展,不擇手段圍堵打壓我國高科技企業,這正說明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只要我們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水準自立自強,就能實現高品質發展。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客觀認識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效應對當前經濟運作中的突出矛盾,穩定經濟基本盤,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推動高品質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保持宏觀經濟大盤穩定具備諸多有利條件

  儘管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且成因複雜,但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潛力足、韌性大、活力強、迴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點沒有變,我國發展具有的多方面優勢和條件沒有變。我們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戰勝當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生產要素有支撐。從勞動力要素看,我國擁有8.8億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年齡38.8歲,人口紅利仍然存在。同時,人才紅利正在加快形成和釋放。2021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9年,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超過2.18億人,每年高校畢業生為1000萬人左右,一大批具有國際水準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準創新團隊正在形成。從資本形成看,目前我國儲蓄率超過40%,社會資金總體充裕,生產建設支撐條件較好,投資增長具備較好基礎,而且經過多年發展,全社會積累了龐大資本存量,盤活資產潛力有較大空間。此外,我國數據要素資源豐富,數據要素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的特性,這會對我國經濟穩定運作提供越來越重要的支撐。

  創新創業有活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科技研發投入力度持續加大,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在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行、領跑階段,為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和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堅強支撐。2021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2.44%,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準;發明專利授權69.6萬件,是2010年的5倍,年均增長16%。近年來,我國平均每天新設企業超過2萬戶,全國市場主體已突破1.5億戶,涌現出一批前景看好的企業。早期投資、創業投資規模持續增長,2021年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基金規模達到12.79萬億元,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創業投資市場。企業創新活力增強。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佔比達到36.7%,比2009年提高28.2個百分點。

  產業體系有韌性。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製造業增加值連續12年保持世界第一,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在輕工紡織、汽車、電子資訊等領域形成了一批產業配套齊全、集聚度高的產業集群,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處於關鍵地位。隨著我國發展水準的不斷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以及市場對中高端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我國產業升級步伐不斷加快,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持續增強。

  市場需求有潛力。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和全球最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每人平均GDP已超過1.2萬美元,巨大的市場需求潛力將不斷釋放出來。比如,2020年我國千人汽車保有量約180輛,與主要發達國家平均400輛以上的水準相比仍有明顯差距,汽車消費需求潛力巨大。再如,2021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4.72%,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46.7%,二者還有較大差距,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仍有較大發展潛力,房地產剛性需求、改善性需求的增長仍有較大空間。此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綠色低碳、教育服務、醫療健康、托育養老、家政服務等領域需求潛力也非常大。

  宏觀政策有空間。我國通貨膨脹率和財政赤字率都處於較低水準,政府負債率處在合理區間,外匯儲備充足,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有較大空間,宏觀調控政策工具箱的工具充足。此外,改革開放政策、結構政策、區域政策、微觀政策等在優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擴大內需、釋放結構性增長潛能、增強市場預期、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等方面都有很大潛力。

  最為重要的是,我們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有持續快速發展積累的堅實基礎,有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有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只要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諸多戰略性有利條件,發揚歷史主動精神,迎難而上,敢於鬥爭,砥礪前行,奮發有為,就完全有條件有能力保持宏觀經濟大盤穩定,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取得新進展。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29日 09 版)

[責任編輯: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