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家校社”協同讓勞動教育落到實處

2022-06-15 09:52:00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勞動教育有了根本遵循,內容不再空泛。2022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開始實施,進一步強調了開展勞動教育是家庭職責之一,同時明確了學校、國家、社會的各自責任。近日,教育部正式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發佈《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然而,因為有升學壓力的存在,家長和孩子並不輕鬆。為強化勞動育人實效,充分發揮勞動育人功能,勞動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協同配合。

  “家校社”協同是勞動教育觀的應有之義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人的本質並不是脫離社會關係、家庭條件、教育條件的抽象物,而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實踐活動的產物。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經構想了未來青少年教育的理想範式:“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恩格斯則指出:“教育可使年輕人很快就能夠熟悉整個生產系統,它可使他們根據社會的需要或他們自己的愛好,輪流從一個生產部門轉到另一個生產部門”。列寧進一步強調:“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準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

  勞動形成人的本質,也是發生在人身上的教育,多維重構了個人與學校、社會的關係,體現了勞動教育的思想性、社會性和實踐性。其中,思想性也是教育性,是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社會性是勞動教育的應有之義,滲透在勞動教育目標及實踐路徑的各環節。實踐性則更加體現勞動教育的本質要求,即通過動腦動手、出力出汗、磨煉意志,促進社會與個人發展。在家庭、學校、社會配合下,新時代勞動教育觀與家庭教育觀、立德樹人的任務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具有內在一致性。

  “家校社”協同是加強勞動教育的現實要求

  勞動教育是培養時代新人必不可少的關鍵課程。《意見》認為:“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 良好的勞動習慣能夠增強人的責任心、感恩意識和適應能力,在未來生活和職場中有助於取得更大的成功。但是,面對升學壓力很多人只關注學習,甚至誤認為勞動會耽誤學習。勞動教育往往“說起來重要、比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現實表現為社會勞動教育“淡漠”、家庭勞動教育“疲軟”、學校勞動教育“無位”。南京師範大學的一項調查表明,84.53%的人認為,當前學生積極的勞動觀念和勞動能力不強;61.87%的人認為,勞動教育應與其他主題教育活動結合,開展項目課程。

  加強勞動教育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責任。正如《意見》中強調:“加強政府統籌,拓寬勞動教育途徑,整闔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力量。” “家校社”協同推動勞動教育,明確了勞動教育的主體,但是家庭、學校、社會作為獨立的系統,只有思想上達成共識、內容上實現共振、行動上保持共進,才能構建勞動教育協同機制。家庭勞動教育內容以衣食住行、洗衣做飯等日常勞動為主,重點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逐步增加難度,每年有針對性地學會1∼2項生活技能。學校勞動教育內容以實習實訓、自主創業等生產勞動為主,重點完善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層層推進的課程體系,根據教育教學規律逐步拓展知識、提升技能。社會勞動教育內容以志願服務、社會實踐等服務性勞動為主,重點根據區域社會實際豐富教育資源、搭建實踐平臺。“家校社”協同推動勞動教育,主要是指家庭、學校、社會相互協調、合作或同步,借助大數據技術、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實現線下線上結合,推進勞動教育產生“1+1+1>3”的協同效應。

  “家校社”協同是落實勞動教育的有效途徑

  新時代勞動教育是學生在“家校社”協同育人視域下,通過家務勞動、學校課程、社會實踐等關鍵環節,培養今後必備的勞動意識、技能、精神和習慣,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形態。

  以家庭為基礎,“生活化”夯實勞動教育根基。家庭是第一學校、家長是第一任老師,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發揮的基礎作用主要體現為房屋清潔、烹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方面。家長通過言傳身教,鼓勵孩子自覺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吃苦耐勞的優秀品格、誠實合法的勞動意識、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掌握洗衣做飯等必要技能,具備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勞動教育才會真正由理念變為現實,從空中樓閣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以學校為主導,“課程化”提升勞動教育品質。勞動教育是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人人都有勞動教育職責、各門課程都有勞動教育功能,需要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加強勞動教育的格局。學校充分發揮勞動教育課的主渠道作用,嚴格落實《意見》要求的大中小學和職業院校的勞動教育課時,不得擠佔、挪用勞動教育時間。其他課程與勞動教育課互相支援、相得益彰,教師作為引路人充分挖掘每門課程的勞動教育資源,在思想品德、語文、歷史等課程中灌輸勞動價值,在物理、化學等實驗中傳授勞動技能,在體育、藝術等教學中呈現勞動創造美。

  以社會為支援,“基地化”豐富勞動教育形式。社會是主戰場、社會資源是最生動的教材,在勞動教育中發揮支援作用。社會相關部門積極承擔育人職責,結合地方自然資源,創建農業種植、特色養殖等實踐基地;挖掘人文歷史的脈絡,打造編織、布藝、陶藝、木刻、剪紙等教育基地;依託地方產業發展,創建烹飪、銷售、加工、製造、維修等實習基地,實現學校課程與家庭指導、社會實踐之間的有機結合。各行各業的大國工匠、勞動楷模、優秀創業者,積極走進校園課堂、深入實踐場地,擔任勞動教育課程兼職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創造、學會合作、學會生活,才能實現勞動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共同培育出更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係青島科技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