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設師生信仰共同體
【學思悟】
作者:李小蘭、孟獻麗(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寧波大學基地研究員,分別係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鬥志。師生信仰共同體的建立正是把老師用心價值引導和學生用心自我領悟有機結合的實踐。信仰共同體是辦好高校思政課的一種有益探索,建立信仰共同體的路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師生共同參與教學資源開發,強化理論認同
讓學生領悟到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它依然佔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是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共同體的前提。講清楚這個道理,要堅持問題導向。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現實思想困惑,激發學生學習理論的興趣,激活學生的信仰需求,從而深化理論認知。教師以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及時向學生徵集所關心的問題,通過調查研究、歸納整理,動態更新來自學生的問題庫,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最新思想動態。教師有針對性地破解“馬克思主義是不是過時了”“大學生如何確立科學的信仰”等學生思想中存在的疑惑;積極回應學生關注的“社會主義制度好不好”“共產主義能不能實現”等理論熱點問題,實現理論講授和價值引領的融合。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師生共同開發教學資源。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實地調研,編寫具有地方特色的案例,並將學生編寫的地方案例融入課堂教學。如此,增進教師對大學生思想現狀的研究,激發學生學習理論的興趣、深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理解和把握,為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打下基礎。
師生共同參與教學環節設計,產生情感共鳴
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髮展需求和期待,是建立信仰共同體的關鍵。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全過程。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規則的設計。如自主建立學習小組,自主確定課堂展示的內容和形式;創設課堂展示情境,學生團隊通過課前閱讀和小組討論形成共識,在課堂呈現學習情況;個人結合自身經歷和對理論熱點的思考在課堂分享,教師通過學生展示出的思想狀況和認知程度,結合理論與實際對大學生進行正面的價值引導。如此,師生在思想碰撞的過程中產生互相理解、達成共識、產生情感共鳴。在教學評價上,建立師生互評機制,由師生共同參與教學評價,學生課堂展示的成績由全體學生和老師共同評定。對學生從事的實踐活動經歷予以鼓勵並納入評價體系。
師生共同參與教學實踐,注重信仰引導
充分運用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是信仰共同體建立的實踐環節。如整合課內與課外的資源、開展線上與線下的互動交流、進行隨堂與集中的實踐聯動,建立多元化的互動平臺。利用本土歷史文化和紅色根脈資源,借鑒超星、智慧樹等網路平臺的慕課資源豐富學生的理論視野;師生通過網路學習平臺、微信、QQ等進行互動交流,增強理論學習的親和力;開展隨堂與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聯動,豐富大學生的生活體驗。通過打造“行走的思政課”開放課堂,教師隨堂帶領學生去“文明示範線”等實踐基地調研,暑期集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鍛鍊中讓學生領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道理,領悟為什麼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如此,師生之間在深度的交往活動中產生了強烈的思想共鳴,逐步提升了學生的政治認同和信仰認同。
師生共同參與課程評價,達成價值共識
辦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合理的綜合評價體系為師生信仰共同體的實現提供機制保障。首先,優化課程評價體系,強化過程評價。把學生自主學習的“講聽議練”各環節,即課堂展示、案例寫作、點評分析等環節納入課程平時成績的考核;其次,重視學生日常綜合素質評價,按照國家《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的要求,把“學生日常政治素養及行為”作為增值性評價的內容之一。學生志願活動、參軍入伍、黨課宣講、創新創業比賽等經歷作為平時成績的加分項。再次,改進結果評價,堅持思政課教學的思想性和理論性,採用期末閉卷考試方法,鞏固理論學習成果。逐步形成“課堂‘講聽議練’過程性評價+日常政治素養增值性評價+期末閉卷測試”相結合的綜合考核評價體系。
共產主義代表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是人們對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信仰共同體建立的前提是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信仰。教師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自覺做為人為學的表率,做讓學生喜愛且尊敬的人。學生則在信仰教育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自我確立正確信仰的意識和能力,最終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信仰,成為行動指南和精神動力。在教與學互融、師與生共情的實踐中,逐步實現師與生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