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文化之根 增強民族認同
【大灣觀察】
作者:吳志良(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
“我好比鳳闕階前守夜的黃豹,母親呀,我身份雖微,地位險要。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啖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聞一多先生百年前的《七子之歌》,至今耳熟能詳、令人深思。鴉片戰爭之後,民族危亡之際,英國人趁機佔領了香港。在聞一多先生所處的年代,列強瓜分中國國土,香港的哭訴與祖國母親的無奈,令人心酸。1997年,香港終於回歸祖國的懷抱,舉世矚目,舉國歡慶。
回歸祖國後,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壯闊洪流中,敢為天下先,敢做弄潮兒,發揮連接祖國內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橋梁和窗口作用,為祖國創造經濟長期平穩快速發展的奇跡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一國兩制”實踐在香港取得的成功舉世公認。
習近平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週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25年的實踐告訴我們,只有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一國兩制’的實踐規律,才能確保‘一國兩制’事業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行穩致遠”。
1.深刻理解把握“一國兩制”實踐規律
我們應該怎樣理解“一國兩制”香港實踐25年來的寶貴經驗和深刻啟示,如何來把握規律?
第一,心向祖國,情係祖國,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民族復興和國家建設貢獻力量。香港是中國的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香港基本法是在中國憲法的框架下起草的,“一國兩制”是中央的治港方略,而不僅僅是香港的地方政策,香港納入國家治理體系理所當然。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等國家戰略,擴大香港的發展格局和增長潛力,既為國家建設和世界發展貢獻力量,又可以分享國家建設發展的紅利。
第二,放眼世界,維持香港的獨特性,為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走向世界舞臺中央貢獻所長。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指出,“背靠祖國、聯通世界,這是香港得天獨厚的顯著優勢,香港居民很珍視,中央同樣很珍視。中央政府完全支援香港長期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維護自由開放規範的營商環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暢通便捷的國際聯繫。中央相信,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香港必將作出重大貢獻”。
第三,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不負中央的重托,不負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全國人民的期待。只有勇於擔當,不畏艱難,認真做好自身的工作,下定決心處理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形成同心同德同向的社會環境,才能充分挖掘香港的潛力,才能有效彰顯香港的價值,才能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才能更好服務國家,造福人類。
值得高度重視的是,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特別提到青年的工作。他強調,“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要引領青少年深刻認識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要幫助廣大青年解決學業、就業、創業、置業面臨的實際困難,為他們成長成才創造更多機會”。香港社會近年出現的一系列風波,跟年輕人對前途的迷惘和無助都有直接的關係。關心愛護青年,支援幫助青年,為青年發展創造條件,是迫在眉睫的任務。
2.增強國家觀念是香港發展的關鍵
可幸的是,香港經歷風雨的洗禮後,大家對香港的認識更加深刻了,也更加系統全面了。在香港從由亂到治邁向由治及興的新起點上,在香港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之際,重構香港文化、增強國家認同,培養青少年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使得“一國兩制”偉大事業薪火相傳、不斷壯大,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關鍵。
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波瀾壯闊的百年奮鬥史,記載著香港同胞作出的獨特而重要的貢獻。有史以來,香港同胞始終同祖國風雨同舟、血脈相連”。香港和澳門一樣,一直受嶺南文化滋潤,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同宗同源,同聲同氣。雖然一度被殖民統治,在20世紀20年代省港大罷工以及之後的保釣運動、中文運動中,都表現出非常強烈的民族氣節和家國情懷,充分體現了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血脈關係。正如一首歌詞所言,“祖國已多年未親近。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港英政府改變了殖民政策,以“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這個口號以及“還政於民”的旗號開始了去中國化的過程,特別是在香港回歸前夕英國政府出爾反爾,推翻了原來雙方商定的政制過渡安排,故意引發“民主發展”的爭議,有意將矛頭引向中國,導致部分港人對前途的疑慮,動搖他們對中國政府的信任和對中華文化的堅守。
這是英國人撤離殖民統治地區的慣用手法:籠絡精英,荼毒青少年,去國家化、去民族化,削弱其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打擊其文化自尊和自信心,最後一擊讓人們留下對其“光榮撤退”的懷念。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中,美西方企圖將香港作為對華策略的重要節點,我們對此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和高度警惕,並採取果斷的必要措施,防止這種情緒蔓延,阻止這種趨勢延續,增進對國家的認同以及對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構建適應“一國兩制”方針的價值觀
香港回歸祖國大家庭,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員,必然要重新塑造新的共同體意識和價值觀。
新加坡沿用了英國人留下的社會制度和法律制度,並且還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但在重構民族文化、增強國家認同方面取得了成功。1991年,新加坡政府公佈了《共同價值觀白皮書》,提出五項內容作為共同價值觀的基礎。第一,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強調在處理國家、社會、個人利益關係時,各社區和社團的局部利益須服從國家整體利益,個人利益須服從社會利益、國家利益。第二,家庭為根,社會為本。第三,關懷扶持,尊重個人。第四,求同存異,協商共識。第五,種族和諧,宗教寬容。從新加坡的做法看,建立共同價值觀,基本上可以用大多數國民信奉的儒家思想來使用和活化原來的制度,換一句話說,將原有的“形”注入了新的“神”,賦予其全新的生命力。
香港不是一個獨立的政體,不能與新加坡直接比較,但新加坡的做法還是值得借鑒和參考。在香港,也需要重構文化。簡單來說,只要把住文化的根,守住民族的魂,堅定對國家的信念,在世界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中不東搖西擺,香港就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香港在民族復興和國家發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在新時期改革開放中的優勢也是獨一無二的,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可以擔當極為關鍵的角色,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香港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構建以愛國愛港為核心、同“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確立應有的民族和國家認同,東方之珠一定會在中華大地上更加璀璨,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更加引人注目。對此,我們滿懷信心,翹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