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把握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戰略定位

2022-08-16 10:34: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作者:許召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

  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是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撐,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部門,其發展水準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集中體現。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要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堅持現代服務業為主體、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戰略定位,努力掌握產業鏈核心環節、佔據價值鏈高端地位。立足新發展階段,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需深刻認識服務業與製造業的發展規律,更好把握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的戰略定位。

  現代服務業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是不同的。根據一般規律,經濟發展的起步階段,也就是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社會的主要需求是解決居民的吃穿住用等物質資料,以及城市和基礎設施建設,工業部門特別是製造業是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當工業化和城鎮化基本完成後,社會對物質產品的需求基本穩定,對服務的需求持續增長,服務業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其中,現代服務業,即新興服務業和轉型升級後的傳統服務業,對經濟發展和就業的貢獻更加突出。

  觀察世界主要經濟體的發展過程,如果說在經濟起飛階段,經濟發展主要表現出“工業化”程度不斷加深的特徵,那麼,在每人平均GDP超過1萬美元之後,經濟發展總體上就表現出“服務化”程度不斷加深的特徵。一方面,工業部門進一步發展,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增加,包括研發和設計、管理諮詢、交通運輸服務等;另一方面,生活性服務業發展也需要大量的服務業投入,包括資訊通信、金融等。在每人平均GDP超過1萬美元以後的這個階段,各國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普遍超過50%,對經濟增長髮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21年,我國每人平均GDP超過1.2萬美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53.3%。到2035年,我國每人平均GDP將力爭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面向未來,我們要高度重視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充分發揮其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等各方面的推動作用。

  先進製造業是國際產業競爭的主體,對經濟發展起戰略支撐作用。每人平均GDP超過1萬美元後,各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普遍在30%以下,但是製造業仍然對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戰略支撐作用。歷史一再證明,製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一個國家製造業強,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話語權就強;製造業弱,特別是產業存在短板,就有可能面臨“卡脖子”難題,甚至經濟難以正常運轉。特別是先進製造業具有生產規模大、生產技術進步快、受資源條件約束較小等特點,是當前國際競爭的焦點之一。

  還要看到,製造業競爭力是決定各國收入水準的核心因素。在一個國家內部,各行業的收入水準總體上圍繞著一個“錨”點上下浮動,這是因為勞動力可以高度流動,如果某個行業收入水準偏低,勞動力就會流出,而高收入的行業則會吸引更多勞動力流入,每個行業的勞動力供需變化會使收入水準相對均衡。各個國家收入水準的“錨”點主要是製造業,這是因為國際上製造品已經實現高度競爭,如果一個國家製造業競爭力不強而勞動力工資水準過高,則製造品出口會下降、進口會增加,製造業就可能會逐漸萎縮直至工資水準下降到適當水準。相反,製造業競爭力強而勞動力工資水準較低,製造業就會加快發展並帶動收入上漲。相比之下,服務業的收入水準並不受產業競爭力的直接影響。因此,雖然一些小規模經濟體可以依靠旅遊業等產業保持較高收入水準,但總體上看,較大規模經濟體的收入水準主要“錨”定於製造業。製造業特別是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服務業高品質發展的關鍵在於推動產業融合和優化發展環境。在“工業化”階段,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製造業分工越來越細,產業鏈越來越長,生產環節的分工不斷深化成為提高工業生產效率的重要源泉之一。在“服務化”階段,產業發展也呈現出類似特徵,各產業生產環節對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細,服務化轉型成為越來越多企業謀求價值增長的選擇。對此,要順應趨勢,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支援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融合發展、相互促進。同時也要看到,更好發展服務業,優化發展環境尤為重要。下一階段,需在服務業對內和對外開放上持續發力,進一步聚焦數字經濟、金融服務等領域加速開放探索;為服務業發展提供更多金融支援,鼓勵外資更多投向高技術服務業;為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提供更多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援,提高現代服務業就業比重和產值比重,提升產業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

  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核心在於提質增效。立足新發展階段,從製造業對經濟發展的戰略支撐作用看,製造業高品質發展既要保持一定的規模、實現一定“量”的增長,又要有“質”的持續提升。一是要提升產業基礎能力,不斷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補足短板。二是要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在我國收入水準不斷增長、勞動力成本進一步提高的情況下,使生產效率提高速度快於勞動力成本提高速度,繼續保持和增強國際競爭力。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增強創新能力,持續為製造業集聚高端生產要素,特別是培育和吸引高素質產業工人,持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進一步優化有利於公平競爭和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短期內,還要防止生產能力特別是低水準生產能力過快擴張帶來的產能過剩和效益低下等問題。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