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 加快實現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2025-02-21 08:39:00
來源:《求是》2025/04
字號

  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 加快實現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韓 俊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我們要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科技大會精神及其重大部署,充分認識科技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狠抓實現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重點任務落實,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一、切實增強加快實現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責任感使命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指引推動我國農業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了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2%,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5%,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高品質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新時代新征程,加快實現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責任使命更加重大,任務更加艱巨。

  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利器所在。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以生物技術和資訊技術為特徵的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正在孕育重大突破,農業科研範式發生深刻變革,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深化,基因編輯、合成生物、人工智慧等新興前沿技術正在引領國際農業科技前沿走向,加速提升農業科技發展水準,促進農業生產力實現突破性躍升。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整體上處於從研發跟蹤、技術追趕、模倣創新向自主創新轉變的關鍵時期。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必須清醒認識到農業科技國際競爭新形勢,把農業科技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搶佔農業科技創新制高點,塑造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培育壯大農業新質生產力。

  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支撐。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不僅要“藏糧于地”,還要“藏糧于技”。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日益夯實,農業科技功不可沒。但也要看到,耕地、水等資源約束越來越緊,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給糧食穩產增產帶來很大壓力。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須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依靠科技創新提高單產和品質,全面提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挖掘糧食生產潛力,把國家糧食安全根基夯得更加牢固。

  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當前,同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相比,農業農村現代化仍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短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不夠緊密,農業多種功能、鄉村多元價值拓展還不夠充足,農業面源污染仍處於治存量、遏增量的關口,鄉村建設還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弱項。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緊緊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促進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二、準確把握新時代新征程農業科技工作的總體要求

  2023年開始的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賦予了農業農村部統籌推進農業農村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技術模式整合、適用技術推廣等職責任務。這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為農業農村部確定的新坐標、明確的新定位、賦予的新使命,需要我們準確把握工作定位和總體要求,切實履行好使命擔當。

  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領域取得的一系列歷史性成就,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根本在於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突出位置。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于農業科技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機遇,緊緊圍繞加快實現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新任務,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朝著建設農業強國的目標紮實邁進。

  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開展有組織、體系化、任務型的科研攻關,是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形成的最重要的經驗。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建成從中央到地方較為完備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形成了有力的科研組織隊伍。據統計,目前我國有農業科研機構860多家,農業科研院所和涉農高校共有科研人員約12萬人,有力支撐了農業科技創新的跨越式發展。農業科技工作必須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聚焦底盤技術、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等領域,整合各級各類優勢科技資源,強化國家農業科技戰略力量建設,調動產學研用各環節的積極性,推動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

  遵循農業科技創新規律。農業科技以動植物、微生物為主要研究對象,具有典型的長週期性、不可間斷性、生物多樣性、生態區域性等特徵。例如,旱田水田不一樣、山上山下不一樣、南方北方不一樣,生豬育種需要8—10年,奶牛育種需要15—20年,常發農作物病蟲草鼠害1600多種。因此,在農業領域,難以用單一的動植物品種和單一的技術模式來 “包打天下”,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短板都有可能帶來“木桶效應”。加快提升我國農業科技水準,必須遵循農業產業特點和農業科技創新規律,分類推進應用基礎研究、前沿關鍵技術創新、新品種培育、投入品創制、農機裝備研發等不同類型不同領域的科技創新攻關,推動農業科技從不同維度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佈局建設未來產業。

  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農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性產業,能夠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廣闊的應用場景和豐富的生產實踐。但必須看到,我國農業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現象仍有待進一步破解,單項技術多、整合配套少,專家試驗田產量高、大田產量低,農業企業創新能力弱、科技領軍企業缺乏,有沒有成果轉、是否轉得順等成為制約農業科技發展的突出問題。紮實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必須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開展科技創新,增加高品質的科技成果供給,使更多科技成果從樣品變成產品、形成產業;必須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加快建立圍繞產業實際徵集需求、圍繞應用場景創新研究、圍繞用戶反饋評價驗收的管理機制,讓更多的農業科技成果服務鄉村振興主戰場、農業生產第一線,轉化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現實生產力;必須大力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營造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實現科研任務從生產中來、從需求中來、從市場中來,科研成果到生產中去、到用戶中去、到企業中去。

  三、著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既面臨重大機遇也面臨重大挑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創新。特別是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加快實現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築牢農業強國建設的根基。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抓實抓細抓牢農業科技創新的各項任務,著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我國由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提供更加堅實有力的科技支撐。

  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引導各級各類創新主體聚焦主責主業、功能定位、核心使命開展科技創新,解決好各自為戰、低水準重復、轉化率不高等突出問題。推動崖州灣國家實驗室聚焦重大戰略急需,發揮好種業科技攻關總平臺、總鏈長作用;中央級涉農科研院所聚焦服務國家重大需求,主攻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農業重大科技問題;地方涉農科研院所著力支撐區域發展,主攻區域性、特色性農業科技問題;涉農高校強化為農服務使命,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大力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加快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打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用好農業科技重大項目等抓手,從國家緊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統籌部署應用基礎研究、關鍵共性技術創新、重大新品種創制、試驗示範應用。推進生物技術、資訊技術、工程技術交叉融合,力爭在核心種源、耕地產能提升、智慧農機裝備、現代設施農業、智慧農業、農業綠色投入品、農業生物製造等方面加快突破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產品,在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微生物組學等方面催生一批前沿性和顛覆性技術,取得一批關鍵性、原創性、引領性重大科技成果,加快搶佔世界農業科技制高點。

  強化農業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抓農業科技創新,必須大力培育壯大農業科技領軍企業。要建立農業科技領軍企業培育庫,推動形成常態化對接機制,實行“一企一策”閉環式服務。著力培育一批龍頭型和高速成長型農業科技領軍企業,提高企業在科技規劃制定、科技政策決策和科技計劃實施等方面的參與度。鼓勵企業牽頭建立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創新聯合體、產業研究院、新型研發機構,支援企業牽頭或參與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實施、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融通創新,發揮好企業在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中的主力軍作用。

  建強農業科技平臺基地。聚焦生物育種、人工智慧、合成生物等領域,推動佈局一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優化省部級農業重點實驗室佈局,建設若干農業領域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發揮農業科技創新骨幹作用,有效支撐科技競爭和產業發展。系統佈局農業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推動土壤品質、病蟲害、農業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長期定位監測。圍繞主要糧油作物,分區域佈局一批現代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開展主導品種主推技術的示範帶動,加快農業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

  打造堅強有力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聚焦穩產保供、攻關破卡等重大需求,依託農業重大科技任務、重要創新平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等,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突出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建設一支農業科技管理人才隊伍。完善科技人才激勵機制,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建立以創新能力、品質、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打通農業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的交流通道。繪製農業領域的“戰略人才地圖”,創建覆蓋面廣、動態調整的高水準人才資源庫。

  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聚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結合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推動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整合創新,支撐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強化政府和市場協同發力,發揮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的公益性服務功能,鼓勵發展各類農業科技服務組織,創新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科技小院、專家大院等服務模式,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後一公里”。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迴圈,引導金融資本在農業領域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鼓勵建設一批促進成果交易、孵化轉化、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的孵化器和基地,加強農業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推動農業科研成果組裝整合、熟化配套。

  營造更加優化的農業科技創新生態。完善競爭性支援和穩定支援相結合的投入機制,引導更多社會投入,強化對基礎前沿技術、優秀科研人員、高水準團隊的長週期穩定支援,創造有利於潛心研究和創新突破的環境氛圍。完善科研項目管理機制,明確不同類型科研活動選題標準和程式制度,凝聚全國農科教系統以及農業企業等力量形成創新合力。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和應用。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完善科研誠信約束機制,加強學風作風建設,壓實各類評審、評獎、驗收中的專家責任。擴大農業科技開放合作,完善擴大對外開放的工作機制,主動融入全球農業科技創新,充分利用國際創新資源,站在更高起點上加快實現我國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作者: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