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築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

2025-04-16 08:57:00
來源:《求是》2025/08
字號

  築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

  《求是》雜誌編輯部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

  當前,黨領導人民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具有基礎性、支撐性作用。2024年10月28日,二十屆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文化強國進行第十七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深入分析文化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闡述建設文化強國的重大意義、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為新征程上加快建設文化強國指明瞭前進方向。要深入學習領會總書記《加快建設文化強國》這篇重要講話的戰略考量、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全面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大力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築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

  建設文化強國:如何深入理解和把握?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推動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習近平總書記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深沉堅定的文化自信,立足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任務。2013年8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要求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2017年10月,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作出全面部署。2018年8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2022年10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並對“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戰略部署。2023年6月,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共同努力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特別是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後,全黨全社會文化自信極大增強,更加深刻認識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自覺地支援和推動文化建設。

  現在,國內國際形勢日新月異、複雜多變,文化強國建設面臨新形勢新挑戰,需要作出進一步系統謀劃和部署。在充分肯定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成就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這篇重要講話深刻分析建設文化強國的時代背景,那就是“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深刻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每個方面都有一個“變”字,充分說明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是識變應變求變、主動擔當作為的戰略之舉。正是在這樣的背景和視野之下,建設文化強國的意義已超越了文化本身,而是“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事關提升國際競爭力”。這“三個事關”,把文化強國建設放到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歷史主脈中去審視、去考量,指明瞭文化對於國家進步、民族發展、國際競爭的至關重要性,也賦予文化強國建設更重要的職責使命。

  在闡明文化強國建設重大意義後,習近平總書記進而對文化強國建設提出總體要求。“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2035年並不遙遠,要有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資訊技術發展潮流”,表明我們要建設的文化強國具有鮮明的文化主體性、時代創造性,是自覺堅持“兩個結合”的產物,是自覺用資訊技術等先進生產力武裝賦能、創新提升的結果。“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明確了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方向要求,也意味著文化強國之“強”,就強在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上,理論武裝、新聞輿論、精神文明建設、文化文藝、對外宣傳等各項工作都要緊緊圍繞這“四力”來謀劃和推進。

  正是在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戰略目標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著力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於人、落腳於人”、“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等5個方面進行深入闡述,重點突出、直擊要害,為加快建設文化強國進一步明確遵循、提供指引。

  建設文化強國:堅持走什麼路?

  中國共產黨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長期以來,我們黨始終站在時代前列,與時俱進地提出自己的文化綱領、文化目標、文化政策,帶領人民成功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今天我們要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堅定不移走這條文化發展道路。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我們黨的文化旗幟,樹立起中國文化建設的重要里程碑。這一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集中體現,標誌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發展新境界,為做好新征程上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學行動指南。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必須始終高舉習近平文化思想這面旗幟,自覺運用這個強大武器,銳意進取、攻堅克難,不斷開闢文化強國建設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這條道路最本質的特徵,就是堅持黨的領導。”重視和掌握文化領導權,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成功推進革命、建設、改革的關鍵所在。通過廣泛深入的思想文化建設,引導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念,對黨領導的偉大事業的信心,我們黨才擁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才能夠團結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為了共同的目標同心奮鬥、一往無前。

  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當前最大的挑戰來自於網際網路。資訊化浪潮洶湧澎湃,深刻改變了資訊生產傳播方式,重構了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也重塑著文化的形態和樣式,使社會思想意識更趨多元多樣多變,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變中謀共識的任務更加艱巨。“過不了網際網路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習近平總書記再次重申這一重要論斷,強調“這裡最關鍵的,就是必須把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黨管網際網路原則落實到位”。這“四管”的要求一以貫之,真正將其落到實處則需要與時俱進地創新完善有效的制度機制。為此,總書記提出要提升資訊化條件下文化領域治理能力。從管理到治理,雖一字之差,卻富有深意,這是對文化領域提出的重要任務,也是需要深入研究謀劃的重要課題。只有因應資訊技術發展,真正知網、進網、用網,才能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築牢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

  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要守正、也要創新,要繼往、更要開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既要堅定道不變、志不改的信心和決心,又要適應時代發展變化,主動識變應變求變”。要增強文化自信,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全面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要緊緊圍繞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發展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前景光明、前路寬廣,唯有知重負重、奮發有為、砥礪前行。

  建設文化強國:如何激發動力活力?

  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都明確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三中全會專門就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改革不是為了改而改,而是為了讓創新創造的空間充分釋放、源泉充分涌流。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把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作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機制。這些都進一步明確了推動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方向和重點。

  激發創新創造活力,推動文化繁榮是著眼點。中國要實現從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的跨越,就要有一大批具有標誌性和影響力的文化成果,要構建起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現實中,文藝創作、學術研究還存在數量不少、品質不高的問題,有“高原”、缺“高峰”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同質、跟風現象時有出現。這就需要切實提高文化原創能力,通過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時代經典,培育和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新大眾文藝,構築中華文化的新高峰。

  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良好的文化生態不可或缺。文化生態看似無形,對文藝創作而言,卻像水和空氣一樣必不可少。心浮氣躁的作家不可能寫出精品,急功近利的環境不可能孕育出傳世之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積極營造良好文化生態,充分發揚學術民主、文藝民主。這是對文藝創作實踐的深刻總結,也是對文化管理規律的深刻揭示。因此,我們要把工作重點放到營造良好氛圍和環境上,更好地支援作家、藝術家和專家學者紮根生活、潛心創作。

  文化與科技相生相促,科技的每一次飛躍都推動著文化的創新和突破。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人工智慧等資訊技術在文化領域不斷催生各類新業態、新應用、新模式,文化創新發展展現出廣闊空間。著眼抓住機遇、化危為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用網際網路思維和資訊技術改進文化創作生產流程。只有強化網際網路思維,“硬體”和“軟體”全面升級,才能跟得上時代腳步,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資訊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

  建設文化強國:著眼點和落腳點在哪兒?

  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讓人們的物質和精神世界同樣富足。看一個國家底蘊有多厚重、力量有多強大,一個重要觀察角度就是人民的精氣神。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講話中指出:“文化強國之‘強’最終要體現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文化修養上。”

  堅持文化建設著眼於人、落腳於人,是文化強國建設邏輯使然,也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所需。《流浪地球2》、《長津湖》、《哪吒之魔童鬧海》等電影屢創票房新高,《覺醒年代》、《人世間》、《山花爛漫時》等電視劇熱播熱傳,青春版《牡丹亭》等戲曲演出一票難求,都充分展現出群眾對優質文化供給的熱情渴望。有評論稱:“百姓不是不需要文化欣賞和消費,而是不需要那些粗製濫造的文化垃圾。”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當今社會節奏快、壓力大,特別是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的交織互嵌,使許多人心理處於不適應不協調的狀態。在爬坡過坎的發展關鍵期,如何振奮精神、鼓舞鬥志、撫慰心靈,已不僅僅是個人心理健康的小問題,而是關係社會精神風貌和思想底色的大問題。在這方面,文化可以發揮而且應當發揮更大的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要重視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養全民族昂揚奮發的精神氣質。”社會環境越是變動不居,越需要通過剛健質樸的文化,熏陶培養大氣敦厚的國民。

  人是文化創新創造最關鍵最活躍的要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創造核心在人”。人才濟濟、人才輩出,文化才能繁榮興盛。文化強國的大廈,需要千千萬萬的文化人才共同建造。一方面,要把育人才、建隊伍作為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統籌各類人才培養,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銳意創新的高水準文化人才隊伍。另一方面,要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建立健全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文藝和學術評價體系,完善符合文化領域特點的人才選拔、培養、使用、激勵機制,營造識才、重才、愛才的良好政策環境。只有增強緊迫感,用好指揮棒,才能培養出越來越多為文化建設所急、為人民群眾所需的文化人才。

  建設文化強國:如何賡續中華文脈?

  “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曆史中創造和傳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植根的文化沃土。

  習近平總書記充滿深厚的文化情懷和高度的歷史自覺,對歷史典故信手拈來,對文化遺產珍視熱愛,對傳統文化見解深刻,特別是鮮明提出“第二個結合”,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和文化根基,打開了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寬廣空間,大大深化了我們對中華文明獨特性和文化主體性的認識。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總書記進一步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綿延發展的基因和密碼”,強調“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把歷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責任和神聖使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標記著歷史來路,更具有時代價值。結合新的時代背景和實踐需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使古老的文明煥發新機,使厚重的文化綻放新彩。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突出強調,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子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由此,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貴資源,經由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轉化和發展,落腳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構建和完善,一條貫通古今的文化賡續發展路徑更加清晰。

  文化遺產是輝煌燦爛中華文明的有力見證,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這些重要論述深入人心,推動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呈現嶄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講話中明確要求,要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預原則,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加強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的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在體制機制方面,要求加快完善法規制度體系,加強工作力量配備和管理資源整合,切實增強權威性、協同性、約束力。保護理念的升級,保護措施的落地,保護制度的完善,將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供更全面、更有力的保障支撐。

  建設文化強國:如何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於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文化強國之“強”,縱向上要和歷史上的自己作比較,橫向上則要和其他國家作衡量。只有在世界上具有足夠的國際話語權和文化影響力,才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強國。

  現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一國的文化軟實力,同時也為增強文化影響力提供了寶貴契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強調要提高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這段時間,“China Travel”標簽火爆外網,“TikTok難民”涌入小紅書,美國網紅“甲亢哥”直播中國行,都使越來越多的外國民眾看到日新月異的中國,看到中國人民熱氣騰騰的日常生活,抹黑謊言不攻自破,“暗黑”濾鏡一掃而光。現代快捷的城市,美麗豐饒的鄉村,壯闊秀美的山水,熱情善良的人民,先進酷炫的科技,燦爛悠久的文化,高效有序的治理……都是中國故事的鮮活素材,國際受眾的興奮看點。

  新時代以來,我們理順內宣外宣體制,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有效開展國際輿論鬥爭,外宣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要從根本上解決“挨罵”的問題、營造有利於我國發展的外部輿論環境仍然任重道遠。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講話中指出:“作為負責任大國,我們必須更加主動地宣介中國主張、傳播中華文化、展示中國形象。”這對我們進一步做好外宣工作,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讀懂中國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加快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加大外宣工作統籌協調力度,創新開展網路外宣,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這些年,我國的網路文學、網路遊戲、網路影視劇等文化“新三樣”成規模“出海”,到中國旅遊成為海外民眾的新時尚,中外文化交流呈現蓬勃之勢。習近平總書記將這些現象歸結為“中華文化的力量、對外開放的力量”,傳遞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自信氣度和開放胸襟。開展國際人文交流合作,要樹立用文化同世界對話的理念。之所以能夠用文化來對話,首先是基於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主體性,這使中華文明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各美其美才能美美與共。既然是“對話”,就不是單向宣介,而是雙向互動,要在推動廣泛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更多優秀文化作品走出國門的同時,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創造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外的文化成果,從而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多中國貢獻。

  回望歷史,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勾畫新中國藍圖時就指出,“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目的”。今天,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奮鬥,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提出的各項要求,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絢麗的華章,向著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邁進。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