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就文化強國建設的時代華章
繪就文化強國建設的時代華章
新華社記者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建設文化強國,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事關提升國際競爭力。”習近平總書記這樣深刻指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全局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動文化建設在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中取得歷史性成就,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奮進新征程的今日中國正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資訊技術發展潮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築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
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偉大時代孕育偉大思想,偉大思想引領偉大實踐。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並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習近平文化思想以一系列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引領東方文明古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闊步前行,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正本清源,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從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到文藝工作、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一系列重要會議,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在正本清源中廓清了理論是非、校正了工作導向,推動新時代文化建設向著正確方向前進。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制度,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一項根本制度。這一根本制度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在領導文化建設長期實踐中積累的成功經驗和形成的方針原則,充分反映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推動全黨動手抓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推動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完善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制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健全網際網路領導和管理體制,堅持依法管網治網,營造清朗的網路空間……立破並舉、激濁揚清,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
強基固本,提升資訊化條件下文化領域治理能力——
2024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必須把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黨管網際網路原則落實到位,提升資訊化條件下文化領域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築牢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
此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作出了專門部署,明確提出要“加快適應資訊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加快”一詞,凸顯順應資訊技術發展潮流的緊迫性與重要性。
文化治理如何緊跟數字時代步伐,在傳承創新中實現文化高品質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
把舵定向將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引向深入,總書記強調:“把握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無論改什麼、怎麼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
讓數字文化發展成果惠及城鄉服務人民,總書記強調:“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進文化數字化,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經濟發展增動能增效益、為旅遊休閒增內涵增魅力、為城鄉社會增正氣增活力。”
將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的文化軟實力,總書記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資訊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
從中央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委員會成立,到新組建的文化和旅遊部揭牌亮相;從文化數字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到智慧圖書館、雲端博物館等數字化服務全民共用;從DeepSeek橫空出世,到《哪吒之魔童鬧海》以動畫技術革新刷新電影票房……文化與科技融合正釋放巨大潛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增添新動能。
鑄魂育人,為奮進新征程凝心聚力——
2024年9月29日,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伴隨著《向祖國英雄致敬》雄壯激昂的旋律,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頒授勳章獎章。
民族復興需要精神引領,國家發展需要價值導航。
在陜西榆林考察時指出“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在江蘇鹽城新四軍紀念館教育引導黨員幹部“傳承發揚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勇於鬥爭、敢於勝利的精神”,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強調“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要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號召黨員“通過堅持學習黨的創新理論,悟規律、明方向、學方法、增智慧”,叮囑年輕幹部“切實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水準和運用能力”,要求思政課建設“和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習近平總書記引領全黨打牢理論基礎、鑄牢思想之“魂”,以統一的思想、堅定的意志、協調的行動、強大的戰鬥力踏上新征程、創造新偉業。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從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係,到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從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讓黨的好聲音傳遍千家萬戶,到印發《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等,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從全黨開展學習教育,持續深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到宣講課堂開在田間地頭車間社區……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不斷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持續發展壯大。
著眼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大力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
安徽桐城,一座千年古城,一派文脈不絕。2024年10月17日,在安徽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桐城古城內的六尺巷。“六尺巷體現了先人化解矛盾的歷史智慧,要作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場所,發揮好中華民族講求禮讓、以和為貴傳統美德的作用,營造安居樂業的和諧社會環境。”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又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要為群眾提供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生活”,“要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推動文化產業高品質發展”……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習近平總書記一直記挂在心。
人民在哪,哪就是中心;生活在哪,哪就是舞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號召,一批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精品不斷涌現,高品質文化供給不斷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對在文化建設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有著深邃思考。
落實總書記要求,《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關於全國性文藝評獎制度改革的意見》、《關於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意見》等出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更加鮮明,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導激勵機制更加完善。
思想理論界關注現實問題,回應人民關切,讓通俗易懂、直面問題的理論讀物走進群眾;新聞戰線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采寫“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作品;文化文藝工作者走進實踐深處,觀照人民生活,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展現美好生活新圖景、新風尚。
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廣泛激發——
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創造。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把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作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圍繞提高文化原創能力,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孕育催生一批深入人心的時代經典,構築中華文化的新高峰”,“積極營造良好文化生態,充分發揚學術民主、文藝民主,支援作家、藝術家和專家學者紮根生活、潛心創作,推動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持續迸發”。
來自基層一線的文學創作者多了!文學界涌現出一批勞動者作家,他們以生活為素材進行創作,引起廣泛關注和共情。深受村民和網民歡迎的“村晚”火了!2025年《我的“村晚”我的年》小年“村晚”接力直播,吉林、河南、貴州、寧夏等地30場充滿鄉土氣息與文化韻味的“村晚”在國家公共文化雲平臺輪番上演。
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人民群眾的活力創造力充分展示、競相迸發,給文化繁榮發展提供了豐厚土壤、廣闊空間。
以文潤心、以文惠民,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位於甘肅蘭州的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考察調研時,叮囑在場的文化工作者:“為人民提供更多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善莫大焉!”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從“有沒有、缺不缺”躍升為“好不好、精不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助力鄉村振興,全國已設立9100多家非遺工坊,“老手藝”成為群眾就業增收新亮點;貼合百姓需求,超3.88萬個顏值高、內容多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成為人們身邊的文化客廳……精準匹配文化供給內容和供給方式,文化服務接地氣貼民心。
從《我和我的祖國》等國產電影爆款連連,到國產3A遊戲《黑神話:悟空》全球圈粉,從“文旅+百業”、“百業+文旅”融合發展,到網路文學、短視頻、直播等新業態快速發展……我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成為經濟增長重要引擎,成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有效途徑。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41510億元,比上年增長6.0%。
放眼新時代,一幅文化賦能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生動圖景,正在中華大地徐徐鋪展。
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2023年6月,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文化建設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如何讓源遠流長的中華文脈綿延賡續,讓古老的智慧豐盈當代文化建設,是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必答題”。主持以考古、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為主題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文化足跡”遍及全國,就文物、考古、非遺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引領推動下,我國著力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推動中華文化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立柱架梁,體制機制不斷築牢——
2024年11月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時隔20多年第二次修訂,在保持文物保護基本框架制度穩定的基礎上,由8章80條增加到8章101條,增加了19條、修改了75條。
從提出“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到叮囑“對待古建築、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從指明“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到強調“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深深牽掛。
《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對著力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進行專題闡述;《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等出臺,架構更加清晰、責任更加明確的制度體系,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保駕護航。
守護根脈,文脈傳承弦歌不輟——
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深刻總結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指出“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
從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到高標準推進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再到建設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考古博物館……文化傳承發展全面推進,文化主體性愈加鞏固,鋪展恢宏圖景,激蕩復興氣象。
重煥榮光,古老文明開拓創新——
四川眉山,三蘇祠。百年銀杏、千年黃葛,生機盎然。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三蘇祠考察時說,“要善於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廣泛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閉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國的東西為圭臬”。
從在武夷山下的朱熹園表示“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到在殷墟強調“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兩個結合’”……習近平總書記以實際行動傳承中華文明,用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
從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打造文物保護利用改革“試驗田”,到整體保護和活態傳承,讓文化遺產走進普通人生活,再到深入推進文旅融合,不斷豐富旅遊的文化內涵……賡續五千餘年不斷的中華文脈開枝散葉、綿延勃發,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我願提出全球文明倡議。”2023年3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
2024年6月7日,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中國提出的設立“文明對話國際日”決議。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各國文明的養分,以自信開放的姿態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推動各國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
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提出並積極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成功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良渚論壇、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等……立足厚重中華文明,依託我國改革發展的生動實踐,新時代中國形象更加可信可愛可敬。
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在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下,新時代中國正不斷從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汲取智慧與力量,書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嶄新答卷,在文化的繁榮興盛中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執筆:周瑋 王鵬 徐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