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是2017年經濟工作穩中求進的總抓手和“牛鼻子”,而且是整個“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工作的主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2017年如何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出了全面安排,除了提出繼續深入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三去一降一補”外,還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要深化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釋放國內需求潛力,增強內生發展動力。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除制約中國經濟高效良性運作的結構性、體制性障礙,切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升整個供給體系品質,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僅靠政府“拳打腳踢”,用好財政、金融、產業、區域、投資、消費、價格、土地、環保政策等“十八般武藝”還不夠,還必須依靠市場發力,通過建立公平市場競爭環境,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保護各類產權,發揮供求均衡和價格引導機製作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來予以保障。歸結一句話,就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用好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兩隻手”。
從理論上講,用“兩隻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始終強調要用好“兩隻手”,不搞單打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有效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此,必須破除阻礙生產要素有效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的各種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障礙,衝破各種利益藩籬的阻撓。而要實現這樣一個根本目的,沒有政府的參與和政府的“自我革命”,僅靠發揮市場作用是不可能的。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諸多結構性失衡,與“越位”有關,與“缺位”導致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亦有關。因此,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是政府要“自我革命”,把推進市場經濟法治化、嚴格保護各類財產權、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提高公共產品與服務、維護公平正義和宏觀經濟調控等牢牢抓在手上,發揮好“看得見的手”的作用,真正做到用政府權力的減法來換取市場和社會活力的加法和乘法。
從實踐上看,無論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還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是要推動一批關係到市場經濟體制基石建設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改革,如國企改革、土地改革、金融改革、財稅改革、住房制度改革、行政體制改革、司法改革等,都需要政府力量和政府推動改革的規模經濟效應,只有這樣,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正能量才能充分釋放,更多更優的稀缺資源才能最大限度配置在勞動生產率更高、發展潛力更大、老百姓需求更迫切的行業和領域,進而才能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當前,中國經濟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穩中有優的健康發展態勢日益明顯,尤其是工業回暖,企業利潤顯著增長的現實也充分證明,只要政府在“三去一降一補”上真出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產業發展、技術創新、產品換代、品牌培育上唱主角,全要素生產率就會大幅提高,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就會不斷涌現,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就會加速形成,廣大人民群眾就能從經濟繁榮中獲得更多實惠。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