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省名的由來
安徽省建於1667年,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
清朝初年設置江南省,轄區龐大,大致包括今天的上海市、江蘇省和安徽省。清康熙六年(1667)正式撤銷江南省,分為安徽、江蘇兩省。因安慶府為當時安徽境內的政治中心,徽州府經濟發達,故取兩府首字而得省名。
安徽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
歷史軌跡
安徽省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繁昌縣人字洞發現的距今約250萬年的人類活動遺址,在和縣龍潭洞發掘的三四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表明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安徽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新石器時代(1萬年到4000年以前),安徽是著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青蓮崗文化和印紋釉陶文化影響的區域。在潛山市發掘的薛家崗遺址,距今有五六千年曆史,是一處以新石器時代遺存為主的古文化遺址,對研究長江中下游地區原始文化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我國歷史上的夏禹,與安徽有密切的關係。史書記載“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涂山即今安徽懷遠東南馬頭城的古當涂。亳州在商代曾為成湯之都,古壽春(今壽縣)在戰國時曾為楚國後期的首都,從楚墓發掘的銅鼎,其重僅次於商代司母戊鼎。秦朝實行郡縣制,安徽境內淮北地區屬碭郡、泗水郡,江淮之間屬九江郡,皖南屬鄣郡;兩漢時期,安徽地屬揚、豫、徐三州;三國時期安徽分屬吳、魏,安徽境內曾發生多次戰爭;兩晉、南北朝和隋朝,安徽分屬揚、徐、豫三州;宋時,徽商崛起,徽州的經濟和文化開始對全國產生重要影響;元朝安徽地屬河南、江浙兩行省;明時,安徽由南京直接管轄;清朝安徽建省時,轄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等7個府及滁州、和州、廣德等3個直隸州,疆域格局基本定型,安慶府作為臨時省會的地位已經確立;民國初期,安徽省分為蕪湖、安慶、淮泗三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安徽分為皖北、皖南兩行署,皖北行署駐合肥市,皖南行署駐蕪湖市。1952年合併皖南、皖北行署,恢復安徽省,省會設于合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