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和縣臺灣農民創業園

2021-01-18 15:0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2009年5月17日,和縣臺灣農民創業園被農業部、國臺辦正式批准設立,是安徽省首個臺灣農民創業園,目前全國29個臺創園之一。園區自建設以來,先後被批復認定為馬鞍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核心區)、馬鞍山(和縣)綠色食品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安徽省小微企業創業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農業科普示範基地。

  和縣臺灣農民創業園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歷陽鎮,四至為東接長江、西至省道S105、北連雙橋河、南延沿河路,總規劃建設面積17.93平方公里,按照“一城(綠色食品科技城)、四園(綠色食品加工園、蔬菜產業創新創業園、物流產業園、西江濕地休閒農業園)、二社區(金和小鎮生態社區宜居社區、西江水韻美好鄉村社區)、一帶(長江岸線保護利用帶)”等八大功能區進行空間佈局和科學開發建設,重點建設蔬菜產業、畜禽產業、涉農現代服務業三大產業集群,著力打造“產城一體、三產融合、三生兼顧、四化同步”的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全國綠色食品加工產業基地。
  1、皖江綠色食品科技城
  (1)位置範圍
  位於核心區西南,佔地規劃面積49公頃,一期建成面積7公頃。
  (2)功能定位
  本功能區是園區的“大腦”和“神經中樞”,為園區高端研發、食品安全、會展交流、投融資服務、人才培養、品牌創建、市場拓展的總部基地,主要功能定位是打造長江中下游地區乃至於長江經濟帶地區蔬菜產業及綠色食品科技創新高地。
  高端研發功能。聚焦國內外綠色食品科技前沿,整合聚集海內外蔬菜、畜禽產業科技創新資源,引進國內外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在綠色食品科技城設立研發機構,建立高端研發平臺,打造皖江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綜合示範區,成為蔬菜、畜禽產業鏈創新研發中心。
  現代要素聚集與高端服務功能。借鑒美國矽谷、臺灣新竹等先進科技園經驗,聚集金融、資訊、品牌設計與管理諮詢等現代農業高端服務要素,促進科技創新鏈、產業鏈與金融服務鏈融合,為園區企業和社會提供投融資、資訊化、管理諮詢、會展交流、食品安全檢測、人才培養等高端服務。
  食品安全保障功能。以農產品品質檢測中心、農業資訊綜合服務中心為重點,強化種養基地、食品加工企業的品質安全追溯系統建設,加強畜禽藥品、種子、肥料、飼料等農資市場品質安全監管,充分利用農業物聯網技術,建立涵蓋種養、加工、流通全過程的食品品質安全檢測、追溯監控體系,建立食品品質安全示範基地。
  產業鏈、創新鏈、金融鏈“三鏈”耦合的體制機制創新功能。以建設綠色食品科技城建設為契機,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體制機制創新、高端研發平臺建設與運作機制創新,開展投融資體制機制創新、金融保險品牌服務等高端服務創新、園區合作聯盟機制創新、兩岸農業長效合作機制創新、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創新和園區管理體制創新,促進產業鏈、創新鏈、金融鏈三鏈耦合,打造“三鏈”(產業鏈、創新鏈、金融鏈)耦合的體制機制創新試驗區。
  (3)發展方向
  立足區域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以“高端、高效、安全、高輻射”為目標,以蔬菜、畜禽及綠色食品產業的高端研發、要素整合和高端服務為中心,促進科技、金融和服務的結合,建設成為蔬菜、畜禽產業及綠色食品加工先進實用技術與高新技術引進、中試及開發研究的基地和成果轉化、孵化的搖籃,形成農業科技成果的密集應用區和輻射源,實現蔬菜、畜禽綠色食品產業高端研發、現代要素服務功能。
  (4)主要建設內容
  主要建設內容包括:皖江蔬菜產業技術研究院、合肥工業大學農產品加工研究院和縣分院、院士工作站、農業科技會展與皖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交流中心、綠色食品品質檢驗檢測中心、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業科技金融服務中心、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農業資訊綜合服務中心、職業農民培訓中心等。
  2、綠色食品加工園
  (1)位置範圍
  位於核心區的主幹道——海峽大道南北兩側,規劃總面積701公頃,一期建成面積70公頃。
  (2)功能定位
  本區為園區蔬菜食品加工企業、畜禽肉製品食品加工企業集聚區,依託綠色食品科技城創新成果,推進蔬菜、畜禽肉製品的加工精深化和品牌化行銷,促進蔬菜和畜禽肉製品類食品加工產業鏈延伸,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
  承接產業轉移功能。聚焦國內外綠色食品加工產業轉移動態,引進蔬菜汁、蔬菜瓜果保健(功能)飲料、蔬菜乳飲品、休閒食品、畜禽肉制食品及旅遊休閒產品、速凍及低溫冷鏈食品、脫水蔬菜、果蔬乾粉、凈菜、鮮切菜及中央廚房食品等,承接、消化、吸收、轉化、再創新綠色食品精深加工技術,建立長江經濟帶綠色食品高新技術產業轉移承接基地,促進綠色食品加工業向產業化、規模化、精品化、集聚化和國際化方向發展。
  產業鏈延伸功能。以延伸食品加工產業鏈、增值鏈和實現農產品加工增值增效為重點,形成以加工業促進種植業、養殖業,以流通業促進加工業的“三產聯動”發展格局,引導企業向農產品流通領域延伸,構建在長三角地區有重要影響力的綠色食品產業體系,將園區建設成為長江經濟帶中重要的綠色食品供應中心。
  (3)發展方向
  針對皖江示範區蔬菜、畜禽乳產業中存在加工鏈條短、附加值低等突出問題,以蔬果、畜、禽、乳產品深加工及其資源綜合利用為發展方向,以延伸加工產業鏈、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和實現蔬菜、畜禽乳產業增值增效為重點,以綠色食品加工技術提升為支撐,大力引進蔬菜汁、果蔬保健(功能)飲料、蔬菜乳飲品、休閒食品、畜禽肉制食品及旅遊休閒產品、速凍及低溫冷鏈食品、脫水蔬菜、果蔬乾粉、凈菜、鮮切菜及中央廚房食品等項目,重點發展蔬菜種植、蔬菜深加工、畜禽乳產品加工,以及旅遊休閒食品加工,加速食品加工企業向園區的集聚集群,促進加工企業向流通領域延伸,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緊密聯合,加強綠色食品品牌創建,著力提升綠色食品加工業競爭力,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型企業,形成產業集聚度高、核心競爭力強、專業化分工細、產品特色顯著的綠色食品產業體系,全力打造在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綠色食品加工基地,將園區建設成為面向長三角乃至全國的沿江經濟帶中重要的綠色食品供應中心。
  (4)主要建設內容
  主要建設項目包括:蔬菜加工、畜禽肉製品加工及休閒食品加工企業集群。
  3、蔬菜產業創新創業園
  (1)位置範圍
  位於核心區中部,規劃總面積為454公頃,一期建設佔地143公頃。
  (2)功能定位
  本區為園區蔬菜種植業產業鏈創新創業及蔬菜產業功能拓展基地,主要功能為:推進蔬菜“三新”(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試驗、示範,開展臺灣特色瓜果花卉品種試驗示範,推動兩岸農民創業孵化,促進蔬菜產業向休閒農業拓展,建設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大綠色安全菜園子,打造長江經濟帶地區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輸出中心。
  蔬菜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功能。通過開展主要良種繁育、設施蔬菜安全高效栽培技術、設施棚型設計建造、貯運保鮮物流等關鍵技術攻關,研究整合蔬菜產業轉型升級技術體系,研發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並在核心區進行整合示範與展示,為皖江示範區提供樣板。
  兩岸農民鏈創業孵化功能。依託蔬菜產業創新創業園,吸引、聚集兩岸農民、科技人員到科技園區創新創業,為產學研合作、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農業小微企業與新型農場主的孵化搭建平臺;促進兩岸農業“三新”技術與農民創業融合,為培養高素質職業農民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累新經驗。
  (2)發展方向
  圍繞蔬菜產業轉型升級和創建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大綠色安全菜園子的發展要求,通過建設臺灣特色瓜果花卉品種試驗示範片區、蔬菜“三新”(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試驗示範片區、兩岸農民創業片區等三大功能片區,打造長江中下游地區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輸出中心,引領長江中下游地區蔬菜產業發展。
  (3)主要建設內容
  主要建設項目包括:蔬菜新品種展示、工廠化育苗、設施蔬菜安全高效栽培示範、設施棚型展示、臺灣特色瓜果試驗示範、兩岸農民創業、露地蔬菜安全高效栽培示範等。
  4、物流產業園
  (1)位置範圍
  位於核心區東南部、長江大堤內側,規劃總面積45公頃,一期建設面積10公頃。
  (2)功能定位
  本區為農產品物流產業的集聚區,主要功能為:充分發揮核心區所處區位及港口、公路等交通便利條件,建設專用物流園、綜合物流園,推動食品加工龍頭企業發展電子商務,依靠農業資訊化,拓展蔬菜畜禽肉製品及綠色食品的電子商務功能、倉儲物流配送功能以及港口物流貿易功能。
  中部地區農產品江海聯運功能。依託物流產業園,打造集倉儲、港口貿易、物流、配送、批發、電子商務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農產品港口物流基地,成為中部地區農產品走向世界的江海聯運樞紐和轉机集散中心。
  長江經濟帶蔬菜產業海外拓展功能。依託本園區及蔬菜產業創新創業園,推動蔬菜種業、凍菜、休閒食品等重點產品走向世界,為中國農業主動融入全球價值鏈,實現農業海外拓展提供示範。
  (3)發展方向
  密切結合馬鞍山市打造“江海聯運樞紐中心”的發展需求,依託核心區沿長江岸線資源,規劃建設農產品專用物流園、綜合物流園,提升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完善功能,加強資訊交易功能,發展農產品物流配送產業,配套整合倉儲功能、配送功能、多式聯運功能,形成多層次、開放式、社會化的物流體系,構建集倉儲、港口貿易、物流、配送、批發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大型農產品港口物流基地,建設面向長三角城市群和海外市場的蔬菜畜禽肉製品及綠色食品批發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倉儲中心、港口貿易中心,打造長江中下游地區和中部地區農產品集散轉机樞紐。
  (4)主要建設內容
  主要建設內容綜合物流園、農產品物流園、龍頭企業電子商務與物流配送等項目。
  5、西江濕地休閒農業園
  (1)位置範圍
  位於核心區北部及長江西側,規劃總面積371公頃,一期建設面積88公頃。
  (2)功能定位
  本區為休閒農業的主要載體,其主要功能:在發揮農業食品保障、原料供給等傳統功能基礎上,拓展農業的生態保護、觀光農業、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打造長三角城市群休閒農業基地和南京都市圈的生態後花園。
  大力培育休閒農業、庭院經濟、農耕文化傳承等農村新興產業,為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開闢新渠道。同時,也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閒旅遊、科普教育和農業文明的有效傳承載體。
  (3)發展方向
  依託長江西岸沿江岸線灘塗資源、核心區四園、百漾湖及其天然濕地資源、金和小鎮、西江水韻美好鄉村,規劃建設西江水漾年華生態觀光片區、採摘體驗片區、西江水韻畫廊,大力培育休閒農業、體驗農業、採摘農業、農耕文化創意等農村新興產業,為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開闢新渠道,建設融長江濕地生態、蔬菜特色產業、觀光體驗、科普教育基地和農業文明傳承為一體的休閒農業基地,打造長三角城市群休閒農業基地和南京都市圈的生態後花園。
  (4)主要建設內容
  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西江水漾年華生態觀光片區、採摘體驗片區、西江水韻畫廊、生態餐廳、濕地觀光等項目。
  6、生態宜居社區
  (1)位置範圍
  主要包括金和小鎮生態宜居社區、西江水韻美好鄉村社區。金和小鎮為拆遷安置新區,位於核心區西南角,緊鄰縣城主城區,佔地38公頃,一期啟動建設135614平方米安置區及配套服務設施建設;西江水韻美好鄉村社區是由位於核心區西北側的洲東、洲西兩個自然村,通過美好鄉村建設改造提升建成,佔地 10公頃,一期開展美好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主要任務安排在二期進行。
  (2)功能定位
  本區的主要功能為:
  產城一體、城鄉統籌發展的生態宜居社區示範功能。結合失地農民安置、美好鄉村建設需求,按照產城一體、城鄉統籌建設的建設要求,推進金和小鎮生態宜居社區、西江水韻美好鄉村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為皖江示範區村鎮宜居社區建設樹立樣板。
  休閒農業承載功能。在西江水韻美好鄉村社區改造提升中,增加休閒農業元素,將水生蔬菜、水產養殖、農耕文化傳承與農村文化創意產業融入到社區建設和現代農業建設中;在金和小鎮建設中,融入農耕文化傳承、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等休閒農業元素,使美好鄉村社區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生態社區。
  (3)發展方向
  結合拆遷安置、美好鄉村建設需求,整合多方資源投入,按照“產、城、園一體化”的園區建設總體要求,以農產品加工物流產業與休閒觀光農業發展,促進人口聚集,重點開展皖江示範區村鎮宜居社區規劃設計、小康住宅優化設計與綠色節能、村鎮社區廢棄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利用、村鎮社區田園景觀營造及其功能拓展、村鎮社區資訊化支撐技術與居民健康保障等建設項目,全面推進節能建築、供電、供水、網路、公共道路、環保、路燈、有線電視、居民健身體閒廣場、超市、社區農貿市場、文化體育活動中心(活動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等公共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創建適宜皖江示範區的產、城、園一體生態宜居示範社區。
  (4)建設內容
  建設內容主要包括:金和小鎮生態宜居社區建設和西江水韻美好鄉村社區改造提升建設工程。
  7、長江岸線保護利用帶
  (1)位置範圍
  位於核心區的東側,至長江大堤外側灘塗,灘塗面積135公頃(和縣人民政府授權由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行使管理權),該區域在《和縣長江岸線資源開發利用總體規劃》中被評為二級岸線,列為工業發展與預留港口岸線功能區。
  (2)功能定位
  生態保護功能。優先保證沿江自然生態與飲用水源地保護、河勢控制、防洪減災等生態保護功能的充分發揮,在岸線利用保護帶範圍內,禁止新建污染環境的項目,確保長江特有的自然風貌、濕地生態系統保持穩定。
  港口物流功能。在確保長江防洪、供水與生態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長江岸線資源優勢,依託深水岸線資源,推進金固港口改造提升和農產品專用碼頭建設,發展農產品港口物流產業。
  長江濕地生態觀光。滿足城鎮居民“觀江、賞江、親江”的需求,依託淺灘濕地岸線資源,沿長江大堤兩側,開展景觀點建設,形成長江濕地生態觀光景觀帶。
  (3)發展方向
  堅持生態保護優先、適度開發利用的發展方向,強化長江灘塗濕地資源保護,確保堤壩安全、河勢穩定、航運通暢,保護飲水水源區水質,保持長江特有的自然風光和特殊生境,在此基礎上,在深水區適度開發港口碼頭,在淺灘濕地岸線及灘塗地建設濕地休閒生態觀光點,統籌安排港口、濕地和生態休閒觀光景觀點,實現經濟、資源、環境協調與可持續發展。
  (4)主要建設內容
  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金固港口、農產品專用碼頭建設,濕地灘塗保護項目建設,長江濕地生態觀光景點建設。
  截至2016年9月,園區已入駐企業23家(臺資企業2家),其中已投產企業19家(規上企業6家),在建企業4家,產業涉及畜禽製品、果蔬飲料、高效設施農業、三產服務、港口物流等行業,園區已引進臺灣新品種40多個,新技術10項。1-9月份,園區實現工業增加值4.35億元;財政收入95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9.5億元。
[責任編輯:李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