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鄉村”創建工程為美麗新農村建設助力加油
台灣網12月5日鶴城區消息 2014年12月2日,湖南懷化鶴城區委統戰部、區工商聯、區臺辦組織城區部分民主黨派人士及知名企業家來到鶴城區石門鄉山下村開展結對幫扶、合作共建美麗鄉村“同心鄉村”活動。區委常委、區委組織部、統戰部部長曹偉志參加活動並講話。在山下村,區工商聯各界人士一行先後現場參觀了山下村黑木耳食用菌種植基地和山下村玫瑰產業園項目規劃區域,通過邊走邊看,與村支兩委負責人交談,詳細了解山下村村莊整體規劃、產業佈局、基礎設施建設等情況。然後,在山下村村部,區工商聯各界人士與村支兩委幹部進行了座談,就如何建設“同心鄉村”,踐行“同心”理念,打造“同心”品牌、建設美麗新山下進行了廣泛深入地探討。這是鶴城區開展“同心示範工程”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鶴城區委統戰部、區臺辦嚴格按照按照省、市統戰部的要求,著力把“同心鄉村”示範創建工作作為推進建設美麗新農村、促進農民增收的一件大事來抓,堅持“市統籌、區主抓、鄉組織、村落實、戶參與”的工作聯動機制,紮實開展“同心鄉村”示範創建工作。主要抓了三大“同心示範工程”。
——產業富民工程。2014年,組織實施了黑木耳同心示範園、花卉苗木休閒園、玫瑰產業園、曼魚養殖基地等產業富民項目。今年,通過區委統戰部和市、區新農村建設駐村工作隊及村支兩委思想動員,黑木耳產業園開發業主投入資金500余萬元,硬化場地2500余平方米,新建鋼結構廠房1000余平方米,更新了一批生產設施設備,使種植規模面積由50畝擴大到200畝,解決200余村民務工就業。並註冊資金100萬元,成立了懷化冬生黑木耳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98戶村民入股經營,按照合同約定:開發業主保證不管虧盈,入股村民每年能有10%以上的紅利。通過黑木耳產業在山下的落地發展,使我村村民能獲得“土地租金(每畝按700斤稻穀折算)、務工就業和股金分紅”等三方面的收益,今年可望為村民增收300余萬元。圍繞打造“玫瑰山下、山下花海”產業名片,引進外來資金6.5億元,計劃在今後五年建設一個以山下為核心集玫瑰生產、加工、銷售和休閒度假為一體,規模面積達2000畝的玫瑰產業博覽園,目前已與湖南省綠興豐農業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投資業主已完成了現場勘測和園區規劃設計等工作,並啟動了前期300畝玫瑰種植園建設。該項目一旦建成必將成為懷化、乃至湖南獨一無二的玫瑰產業示範基地,屆時將會吸納山下及周邊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實現務工就業。同時,鶴城區臺辦的牽線搭橋引進臺灣老闆李榮儒投資興辦了一個曼魚養殖基地,並吸收10余戶貧困村民合作經營,進一步拓寬了村民增收渠道。
——項目興村工程。鶴城區堅持把“同心工程”示範創建活動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以創建省級新農村示範建設為契機,堅持走“項目興村”之路,著力夯實農村發展基礎。期間,先後籌措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近2000余萬元,實施並完成了農田水利、國土治理、村組公路、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村部建設、村民住房改造等農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目前,完成了村內2座小(一)型、6座骨幹山塘均除險加固;硬化到村到組水泥公路14公里、防汛公路2公里,實現了組組通水泥路的目標;集中進行了改水改廁治理,修建了垃圾污水處理池,全面普及了衛生廁所,做到了人畜(禽)分離、農民居房與畜禽欄舍分建,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8%;按照城區衛生保潔模式,對村內環境衛生常年清掃保潔。特別是在今年2014年10月,通過區臺辦、區教育局與省臺辦溝通銜接,成功爭取了臺商王永慶先生創辦的明德教學基金40萬元,用於興建山下村明德小學(即山下村小學)。
——同心幫扶工程。充分發動市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黨外代表人士與村內貧困村民開展同心幫扶活動,目前已有16名市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黨外代表人士與村內16戶貧困村結成了同心幫扶對子,並幫助這些村民發展脫貧致富項目6個,解決100余人外出或就近務工就業。例如:區人大代表付剛斌、付剛桃等組織30余戶村民自籌資金在我村進行生態林業開發,營造林木1600余畝,且普遍長勢良好,不失為一個把村民錢袋子鼓起來的綠色銀行。又如:通過市、區統戰部門和相關部門的穿針引線引進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師生導師王鶴詳和湖南農業大學夏至蘭教授、湖南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張志光等作為黑木耳產業園兼職技術管理指導專家,並多次親自到基地進行技術指導。並將該園作為大學生創業、就業示範基地來打造,引進湖南農業大學劉俊波、瞿兆龍和中南林業大學李家彬等大學生技術管理人才3名,通過這些人才的引進,既提升了工作人員的工作管理能力,又為大學生人才提供了創業就業的平臺。同時,把“同心工程”示範創建活動與基層黨建帶村、黨員帶富工作結合起來。在區委統戰部、區臺辦的具體指導下,山下村支兩委班子積極發揮黨建帶村骨幹作用,帶領老百姓興辦產業,努力建設美麗新山下村,通過加強基層黨建工作,不斷完善村民自治各項管理制度,有力提高了村支兩委班子的戰鬥力、凝聚力。僅2014年,共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和農民務工就業技能培訓班5期,培訓中青年農民150余人,農民群眾科技致富、務工致富的能力顯著增強。(台灣網、鶴城區統戰部、鶴城區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