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海峽兩岸農村治理學術研討會”在廣州舉辦
台灣網11月16日廣州訊 2015年11月7-8日,由廣州大學、臺灣屏東大學、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和廣州市穗臺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等單位聯合主辦,廣州大學臺灣研究院和中山大學華南農村研究中心承辦的“首屆海峽兩岸農村治理學術研討會”在廣州大學隆重召開。國臺辦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和省丶市臺辦及有關部門負責人以及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實際工作者等共140多人,在金秋送爽、風光旖旎的羊城歡聚一堂,探討學術,交流思想,為農村發展和基層治理“把脈問診”,共商農村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
“東亞農業現代化模式”與兩岸農村未來
在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日本、韓國等國家和臺灣地區曾經創造了頗具特色的“東亞農業現代化模式”。由於兩岸農業的發展具有非常不同的經濟政治背景和社會功能,農村治理體系也差異巨大,這些差異性導致兩岸在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上具有十分不同的面相。此外,農業全球化和農業貿易自由化對臺灣等經濟體的消極影響,也使“東亞農業現代化模式”危機日益凸顯,特別是糧食和農業人口的再生產難以持續的問題。在這個大背景之下,此次會議深入研討和反思了“東亞農業現代化模式”的歷史意蘊,在東亞與西方、臺灣與大陸的雙重比較中尋找兩岸農村的發展之路。
兩岸農村治理的在地經驗與制度創新
此次學術研討會主要圍繞著“農村治理的臺灣經驗”、“農村治理的大陸經驗”以及“兩岸農村治理的未來展望”三大主題展開,與會者從不同視角呈現和剖析了兩岸農村治理的在地經驗,並力圖揭示這些經驗在制度創新層面的內涵和本質,為兩岸農村治理中的制度移植和政策創新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深刻理解兩岸農村治理在地經驗的基礎上,與會者認為,未來的兩岸農村治理不應割裂傳統與現代,而應更多地從鄉風禮俗等傳統文化中汲取可資利用的資源來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不僅如此,還應充分重視農村基層治理中的官方責任,特別是發揮在公共服務供給、推進農村資訊化、鄉村建設規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等事務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社會主義樣板鄉村”的價值堅守和現代示範
本次研討會在議程安排上還有一突出亮點,便是在探討農村治理的大陸經驗環節專門設置了“對話‘社會主義樣板鄉村’”專場,引起了與會者的高度關注。會議主辦方共邀請了四個“社會主義樣板鄉村”的“掌門人”與會,即河北晉州市周家莊鄉黨委書記雷宗奎、黑龍江甘南縣興十四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山西昔陽縣大寨村黨支部副書記李懷蓮以及河南新鄉市劉莊村副書記劉名宣,他們就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美麗鄉村建設的體制基礎、集體經濟繁榮下的共富效應、集體化治理邏輯與經驗等話題進行了深度分享和坦誠對話。他們的成功彰顯出,在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農村基層治理堅守集體主義、共同富裕等價值理念,在新的歷史時期不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有優越性和示範性。
高端特色智庫、新交流平臺與服務兩岸和平事業
作為此次研討會的承辦方之一的廣州大學臺灣研究院,是廣州市臺辦與廣州大學合作創建的高校社會科學智庫,也是廣州從事臺灣問題綜合研究、政策諮詢和對外交流的重要學術機構,以兩岸農村治理、兩岸教育政策、兩岸婚姻家庭、兩岸民間信仰等為基本研究方向。自2013年成立以來,在各級各界,尤其是臺灣相關學校研究機構和有關農會組織的配合和支援下,臺灣研究院已經在臺灣農村治理領域組織了多次大型實地調研,建立起較為優質的研究網路,並撰寫了一批論文和研究報告,在臺灣和大陸均有良好的口碑。
在廣州大學的大力支援下,臺灣研究院的目標是把自身建設成服務兩岸和平事業的高端特色智庫。此次與臺灣相關院校聯合主辦“首屆海峽兩岸農村治理學術研討會”,冀望推動兩岸農村治理經驗的分享和相互借鑒,提升兩岸農村發展品質,為海峽兩岸在“三農”領域展開闔作創造一個新的交流平臺,助推兩岸在農業、農村和農民等重大問題上的交流與合作向縱深邁進。(台灣網、廣州市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