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鐵新體驗 “掌上蜀show”採訪團首站探訪交通前沿科技

2018年09月29日 10:18:00來源:台灣網

在模擬駕駛艙“客串”高鐵司機。(四川省臺辦 陳治普 攝) 

  台灣網9月29日成都訊 “客串”高鐵司機駕駛列車、近距離探秘360°自有懸浮奧秘、參觀機車動能性能試驗平臺。9月26日上午,“掌上蜀show兩岸新媒體體驗採訪活動”走進西南交通大學,探訪大陸軌道交通前沿科技,以“中國速度”開啟7日體驗採訪行程。

  多天氣情景 北京南—天津南線路實景

  乘坐高鐵能感受到行進中的列車穿山而過、淩空飛躍、伏地而行,那麼高鐵司機又是何種體驗呢?在西南交通大學軌道交通數字化倣真平臺的模擬駕駛艙,採訪團一行人“客串”了一次北京南—天津南線路的高鐵司機,體驗了電線桿飛速“迎面而來”的感受。

  “牽引相當於汽車油門,黑色按鈕相當於汽車離合,制動桿則是汽車剎車,儀錶盤上顯示有時速和總調度臺目標時速……”模擬駕駛艙內的工作人員郭成芳一一為採訪團成員介紹操作裝置和步驟:“操作步驟其實比汽車簡單多了,一般情況下只需要控制牽引桿和制動桿。” 

  短短十余分鐘體驗,除了倒行的電線桿一路“撲來”外,巨大的擋風玻璃還呈現出了北京南-天津南高鐵沿線“真實”景觀。此外,夜間、揚塵、暴雨等天氣情況也隨機“播放”,郭成芳忙不停指導:揚塵天氣和夜間都需要開啟車前燈,暴雨行駛中需要開啟雨刮……

  一列高鐵相向駛過,駕駛艙輕微晃動了一下,郭成芳解釋:“這是因為兩輛列車中間氣流相對流速高、壓力小導致。”她介紹:“外觀看似不動的駕駛艙內,完全倣真模擬了列車高速行駛的感受,不少初體驗者會有暈眩感覺也很正常,這是因為乘客看到的高鐵車窗,有降速效果,是為增加乘坐舒適感,而司機的擋風玻璃並沒有。”“所有大陸高鐵司機都需要到西南交大做理論培訓,他們也會在模擬駕駛艙中培訓,但與我們體驗不同的是,他們更多會模擬訓練站點精準停車。”她補充道。

  【記者感受】

  台灣網青年公社特約主播孫若蜜是一名在武漢大學就讀的臺灣學生,“父親在福州工作,加之目前自己在北京實習,更多時候是高鐵乘客的身份。”體驗駕駛高鐵過程中,一塊黑色腳踏板吸引了孫若蜜的目光,工作人員解釋腳踏板用以避免司機疲勞,需要每30秒踩踏一次,反饋至總調度臺,如果總調度臺未接收到踩踏資訊,將會採取降速、緊急制動等措施。“這種裝置可以確保司機時刻處於狀態中,作為乘客,有這樣的安全把關,也很安心。”“大陸高鐵上時常都有來自五湖四海的乘客,高鐵也是交朋友的一個好場所。”孫若蜜笑著說道。

  上磁懸浮力學課、參觀機車動能性能試驗平臺

上磁懸浮力學課、參觀機車動能性能試驗平臺。(四川省臺辦 陳治普 攝)  

  泡沫包圍的超導材料注入液氮後,神奇地或懸浮、或懸挂沿磁場軌道行駛。在基礎性能研究平臺的360°自由懸浮演示實驗儀器前,採訪團一行人近距離感受了磁懸浮的吸引“力道”,上了一堂磁懸浮力學課。

  “超導材料在低溫情況下,360°自導向懸浮,不會離開軌道。這就是我們正在研究的理論時速可達1000公里的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懸浮列車環形實驗線平臺的原理。”環形實驗線平臺係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教授鄧自剛團隊搭建,這是全球第一個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懸浮列車環形實驗線平臺,實驗車最大載重1噸,可以穩定懸浮地面20毫米以上,受環行線半徑限制,最高運作時速50公里。“浮起來可以減小摩擦力,減少動能損失,提高列車運作時速。”他很自豪:“這項技術可將列車理論時速提高至1000公里以上,是未來交通發展的方向。”

  

上磁懸浮力學課、參觀機車動能性能試驗平臺。(四川省臺辦 陳治普 攝)

  基礎性能研究平臺的另一處機車車輛滾動振動試驗平臺上,出口俄羅斯、設計時速450公里的莫喀高鐵(莫斯科至喀山)正在進行試驗。“平臺採用車不動、軌道動的原理,模擬故障性能等多種情形,用以檢測機車車輛滾動振動性能。”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梅桂明介紹:“這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機車車輛滾動振動試驗平臺,大陸所有機車上線或出口前均需在此進行動能性能試驗。緊跟大陸高鐵發展,我們平臺也在升級改造,最新一代的‘復興號’也是在這裡進行相關試驗的。”

  【記者感受】

  對大陸高新科技非常感興趣的臺灣東森新聞雲記者魏有德感慨頗深:“原本以為磁懸浮列車是很高深的技術,今天上了一課,感覺原理其實並不難。大陸乃至世界各地都在做相關實驗和運用,讓我感覺過去描繪的未來交通離我們越來越近了。”他稱:來採訪之前,我就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大陸高鐵建設日新月異,今天看來,從科技進步,到產業提升,運用科技刺激經濟發展,再到擴大就業,如此迴圈,給整個產業照進希望。(台灣網四川省臺辦特約通訊員 鄧童童)

兩岸媒體與磁懸浮列車模型合影。。(四川省臺辦 陳治普 攝)

[責任編輯:王莉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