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母女接力 回鄉種地 臺胞把武漢生態農業模式“復刻”到全國

2025-01-27 11:2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1月27日訊 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光照強度、二氧化碳含量……1月23日,儘管是冬季農閒時刻,武漢市黃陂區一心回鄉生態農場,仍有“哨兵”盯梢著種植環境。這是一心回鄉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一心回鄉”)試運作近一年的智慧化生產設備,它與武漢沃聯高科研發的“數農大師”APP,共同為有機農業生產提供數據支援。

位於武漢的一心回鄉生態農場。(台灣網發)

  “把臺灣有機農業的老農經驗數據化,能帶動年輕人更快地進入農業行業。”一心回鄉創始人李旭清表示。

  李旭清的團隊堅持自然生態農耕已32年,高峰時在臺灣運營著345畝有機農場,以及臺北、臺中、桃園等地的十余家餐飲門店。李旭清本人也曾擔任(臺灣)生態農耕自然飲食推廣協會榮譽理事長、(臺灣)甘露蔬食餐飲創始人。

  2018年,祖籍廣水的李旭清回到湖北創業。她帶領一批臺灣同胞,在武漢市黃陂區羅漢寺街落地臺灣有機種植技術。

工作人員正在查看一心回鄉實時數據。(台灣網發)

  有機種植,首先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初到黃陂,面對土壤板結、鹽鹼化等問題,團隊著手進行土地復育,通過恢復地力、增加土壤微量元素和微生物菌群等方式,讓板結的土地吸收更多有機質。這一“育”,就是3年。

  把臺灣“小而美”的精緻農業,放到大陸的廣袤大地上,需要經歷磨合期。種子不能撒得太密,作物長蟲了不能打藥……這些做法一度急壞了在農場幫工的農民。李旭清回憶說,第一年有作物產出時,這些農民品嘗後都豎起大拇指:“確實好吃!”

一心回鄉種植出的有機農作物。(台灣網發)

  6年來,為維持經營,一心回鄉嘗試在武漢運營過火鍋、奶茶和烘焙門店。如今,以有機農業為根,團隊向食品加工、品牌運營、無塑環保、中醫康養等九大領域拓展,並將武漢模式複製到北京、天津、浙江、貴州等地,在大陸投資已近3億元。

  過去一年,是一心回鄉的豐收年。他們自產的水稻、紅薯、洛神花均獲得有機產品認證證書;參與研發的“哨兵”和“數農大師”,獲得被譽為業界“高科技行業奧斯卡”之稱的維科杯物聯網創新技術獎;“回鄉生態中醫康養園”項目在黃陂區羅漢寺街道開工……

  一心回鄉于2024年12月獲得被譽為業界“高科技行業奧斯卡”之稱的維科杯物聯網創新技術獎。(台灣網發)

  如今,李旭清的大女兒陳旻岑,也接過了母親的接力棒,以85後視角,探尋生態農業發展的更大可能。

  “2018年底,母親讓我來武漢幫忙,本來只準備待一個月,沒想到一待就是6年多!”陳旻岑笑說,回到武漢後,不僅吃得好睡得好,工作也幹勁十足,“感覺我天生就是武漢人,可能這就是故鄉與我的神秘連接。”

  黃陂的一心回鄉農場現有土地2300余畝,未來規劃5000畝。建設中的回鄉生態中醫康養園,包括一條兩岸文化商業街。陳旻岑計劃吸引30個左右的臺灣品牌首次進駐大陸,預計2026年元旦正式開街。

  2024年,陳旻岑還聯合北京、武漢等地臺辦,籌劃了5場兩岸青年交流活動,邀請150余名臺灣青年到大陸考察,並在北京成立了兩岸有機農夫聯盟,積極推動兩岸年輕人和農業界的交流。

  武漢460畝地產出蔬菜、雜糧、水果、特色作物16萬斤;北京370余畝地產出甜菜根百餘噸;天津農場播種759畝小麥;浙江、貴州、山東等地農旅項目有序推進……

  年度盤點時,李旭清感慨萬千。“我們在大陸的經營規模,已經超過整個臺灣的有機農業規模!有機農業在臺灣只能惠及2000多萬同胞,在大陸可以惠及14億同胞。期待更多兩岸的有志之士、年輕人加入,推動有機農業的交流和發展。”(台灣網武漢市臺辦通訊員 / 張文婧 高述娜)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