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轉型——貴州資源枯竭型城市萬山的“重啟”之路
2019年10月5日,遊客行走在硃砂古鎮景區棧道上。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新華社貴陽1月6日電(記者汪軍)在貴州東部的“網紅打卡地”硃砂古鎮,“那個年代”文藝隊演出人氣很旺。他們的隊員大多年近七旬,都曾是當地一家已退出歷史舞臺的汞礦企業的退休工人。
硃砂古鎮所在的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被譽為“中國汞都”“硃砂王國”。20世紀50年代,萬山成為中國最大的集採礦、冶煉、科研于一體的汞工業基地,生產的硃砂、水銀多年佔據全國總產量的70%以上,在那個特殊年代被人們稱為“愛國汞”。
萬山這個“聚寶盆”作為工業重鎮紅極一時,也終因過度開採而資源枯竭。2009年3月,萬山被列為資源枯竭型城市。此後,當地依託良好的氣候、生態和區位優勢,探索發展懷舊旅遊、生態農業、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開啟了“綠色轉型”之路。
2015年7月,萬山從江西引進了一家旅遊開發公司,投資20億元系統開發建設硃砂古鎮。2016年5月,這個以山地工業文明為主題打造的礦山休閒懷舊小鎮,正式開門迎接遊客。
依託喀斯特地形地貌的獨特條件,以及礦山開採留下的隧道,硃砂古鎮堅持修舊如舊,開發了懸崖泳池、時光隧道、懷舊禮堂等諸多景點,還對廢舊的老礦工生活區進行改造,用一條名為“那個年代”的老街將遊人帶入熱火朝天的建設年代。
侗族老人楊前坤家住硃砂古鎮附近,擅長竹編工藝品製作。旅遊公司把他請到景區,通過製作果籃、背簍等竹製品,為遊客提供有鄉愁味和年代感的物件。節假日時,他的竹製品每天可賣200多元。
旅遊開發公司副總經理王芳忠介紹,通過開發遊玩項目,硃砂古鎮目前已為當地群眾創造了約400個就業崗位,駕駛觀光車、擺攤賣小吃、在博物館當講解員……景區內到處活躍著“礦二代”“礦三代”的身影。
32歲的侗族女孩彭惠是名副其實的“礦三代”,爺爺和父親都是礦工。她高中畢業後到廣東打工,收入不穩定,離家也遠。2018年,彭惠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硃砂古鎮的解說員,如今每月工資4000元。
她很珍惜眼前這份工作,在家門口上班,可以有更多時間培養孩子,“礦山現在不僅‘復活’了,還成了網紅,出去的年輕人回來了很多”。
在發展好旅遊業的同時,萬山還注重通過脫貧攻堅與轉型發展相結合突破“礦竭城衰”的困境,從東部引進企業創造性發展大棚觀光農業等新興產業,走出一條傳統農業從田到棚、現代工業從無到有、第三產業從小到大的後發趕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