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記者走進河南——豫臺合作共贏 媒體重任在肩
五千年的燦爛輝煌流淌于筆端,三十年的日新月異攝錄入鏡頭。11月28日至12月2日,來自臺灣TVBS電視臺、東森電視臺、《中國時報》、中天電視臺、民視、年代電視臺、《經濟日報》、《工商時報》等媒體的記者走進河南,親身感受大中原奮力崛起的鏗鏘步伐。
古老而年輕
對於採訪團的大多數記者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來河南,對這個孕育了華夏文明的地方既陌生又好奇。短短五天的中原之旅讓每一位記者迷戀、陶醉。
這裡文化厚重:中原文明的發展軌跡是華夏文明的完美體現,河南歷史的壯麗華章是中國歷史的精華濃縮。在河南博物院、龍門石窟,一件件精美絕倫的青銅器,一座座鬼斧神工的石刻佛像,讓他們“仿佛走進了華夏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
這裡現代時尚:規模宏大的鄭州國際會展中心盛裝迎客,美輪美奐的河南藝術中心凝結了中國傳統建築和西方現代文明的精髓,到場的記者連聲感嘆:“這在國際上都堪稱一流水準。”
這裡發展強勁:現代化的廠房、國際一流的生產線和高標準的質檢系統,為亞洲最大的客車生產基地——鄭州宇通提供了可靠的品質保證。此次採訪團的河南之旅就是宇通客車一路隨行,記者切身體會到了它的舒適、節油、耐用。
這裡正在崛起:中原美景引得海內外遊客紛至遝來,河南旅遊呈現“井噴”之勢。在少林寺採訪天色已黑,記者們仍然不願離去。“少林寺的名氣非常大,很多臺灣人不僅會來少林寺旅遊,也希望少林寺能在臺灣設分院。”
同根同源同祖
“中原是所有中華兒女心靈的故鄉”。河南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是臺灣人尋根謁祖、感受博大精深中華文明的必選之地。這次臺灣的記者來到河南,也可算得上是一次尋根之旅。臺灣《經濟日報》的何惠安告訴我們,她祖籍閩南,是客家人。當得知客家人來自於河南時,她興奮地說:“原來我們是老鄉啊。”
記者們還來到新鄭,焚香拜祭先祖黃帝。臺灣《中國時報》的林克倫表示,臺灣有80%是閩南人,閩南人就是河洛人,河洛人大部分都是從中原過來的。臺灣和河南係出同源,都是炎黃子孫,希望未來兩岸能夠和平相處、共同發展。
東森電視臺記者吳文勝說,閩南語中保留不少中原古音,這是古時中原人南遷時留下的痕跡,也是兩岸同根同源同祖的見證。
媒體重任在肩
採訪團中,臺灣《中國時報》的副總編輯王綽中是唯一兩次來過河南的記者。他以一個資深媒體人的眼光剖析了媒體在兩岸文化與經貿交流中的作用。他說,臺灣同胞對大陸的了解大多依賴於媒體資訊,“沒有親身來過大陸的人,很難體會到這裡的快速發展”。
調查結果顯示,近60%的受訪者認為大陸的發展對臺灣未來至關重要,而王任生、王廣亞在河南的成功經商辦學,也證明了這一點。王綽中認為,臺灣需要更進一步地關心大陸,了解大陸,才能把握先機,實現雙贏,“媒體在兩岸關係發展中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臺灣《工商時報》記者林殿唯明確表示,作為財經媒體的記者,最想了解河南對臺商的經濟政策,希望通過報道吸引臺灣的企業家到河南投資興業。同時,也想知道河南的產業界到臺灣以後有些什麼需求,以此為雙方的經貿往來搭建橋梁。 (馮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