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共同守護鄉土文化
有歷史感的老街區怎麼保護、開發?最近新興的特色小鎮怎麼建設、運營?這些有關“鄉土文化守護與傳承”的課題不僅大陸很關注,臺灣也一直在研究和探索。在兩岸開啟交流30年之際,兩岸相關專家學者齊聚河南南陽,參加首屆海峽兩岸鄉土文化論壇,就鄉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等議題共話經驗、共用成果。
傳統文化仍閃光
親親尊尊的宗族倫理、代代傳承的獨特文化、互幫互助的社會道義、盡心盡責的鄉土責任……在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方銘看來,傳統鄉土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的兩岸社會仍然有其價值。“兩岸應堅定文化自信,積極傳承鄉土文化,深入發掘鄉土文化的價值精髓。”方銘說。
在重視人情往來的臺灣社會,傳統文化更是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臺灣學者表示,兩岸中國人共同擁有悠久的文化,這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寶藏。他們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鄉土文化的內涵與特徵,探討了現代化條件下如何更好挖掘與保護兩岸鄉土文化,並從實踐出發,分享了臺北大稻埕、臺南無米樂等案例。
老舊鄉村扮新顏
如今,兩岸農村都不同程度地面臨凋敝甚至消失的問題。如何為鄉村注入活力?如何讓鄉村的新生代願意留下來?與會的150余名兩岸專家學者就此進行了研討交流。
臺灣社區規劃師、創新人文農村講師與評審委員黃永全介紹說,近年臺灣經濟不景氣,外加社會老齡化,一些農業縣市一蹶不振,已經到了必須轉型才能生存的境況。“要讓在中北部發展的離鄉遊子願意返回故鄉,為老舊的鄉村打造生氣蓬勃的新面貌。”黃永全說。
具體該怎麼做?臺灣京典傳承文創事業執行長李宛平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是一條可行路徑,寺廟、宗祠、地方小吃、土特產品、手工藝、廟會、節慶、生活禮俗等元素都可以被挖掘出來。“比如臺灣高雄的美濃文化小鎮,是客家人的傳統聚落。美濃把客家文化、手工藝、飲食重新包裝,打造出特有的觀光和休閒地,吸引大量都市中的年輕人返鄉。”
大陸各地也在進行相關探索,以鄉土文化為引領,現代農莊、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等逐漸崛起。上海賽博旅遊文創集團總裁謝翅分享了江蘇無錫靈山小鎮拈花灣的案例。在相對飽和的華東旅遊市場上,這個鄉村小鎮以禪意主題的定位,通過“心靈度假”的方式契合了“逃離都市”人群的需求,也為當地村民增收帶來了新的方式。
兩岸攜手注活力
讓農村留住鄉韻、記住鄉愁——這是與會兩岸專家的共同期待。兩岸專家表示,鄉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不是單向的懷舊和復古,它指向的是現代和未來。鄉土文化的傳承、發展和繁榮有助於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也有助於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兩岸業界應凝聚共識,抓住契機,加強在這一領域的合作,為兩岸鄉村建設注入新活力。
臺灣在鄉土文化傳承、鄉村環境保護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這對於大陸正在展開的美麗鄉村建設,有很好的借鑒和示範作用。“目前正是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時代,兩岸更應多加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臺灣淡江大學教授陳建安說。他建議要多鼓勵青年參與,“營造青年與鄉土文化的融洽氛圍,培養其對鄉土的認同感,這種文化自信的養成,才是鄉土文化保存成功與否最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