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對臺旅遊運作之道 好故事替代大興土木
推開一扇窗,尋著“鄉愁”去旅行
——漳州打造對臺旅遊市場的運作之道
忙完漳州花博會茶葉展,來自臺灣阿里山紅茶運銷合作社的茶商黃清寬準備放鬆一下,開啟一場漳州之旅。由客商變身遊客,黃清寬早已心神往之,“近年來,臺灣的漳州元素越來越多,尤其是漳州旅遊服務中心展示的兩岸同根文化和旅遊資源,讓我這個祖籍平和的臺灣人,有了尋根謁祖的衝動”。
黃清寬所說的旅遊服務中心是11月6日漳州市剛在臺北掛牌成立的旅遊辦事處。它旨在向臺灣民眾展示漳州旅遊文化,加快推進兩地旅遊業互動合作。由此,漳州也成為福建首個在臺灣設立旅遊辦事處的城市。
透過新窗口 吸引臺客遊
作為臺胞祖籍地,漳州在臺灣設立旅遊辦事處,既有現實的考量,也是呼應兩岸同胞的需求。
今年8月份,漳州成為第四批陸客赴臺個人遊試點城市,這為漳州進一步開拓對臺旅遊市場再添砝碼。漳州中國康輝旅行社副總經理張劍鋒告訴記者,自由行開通不到四個月,漳州赴臺旅遊的人數就達到了2.6萬人次,旅行社自助遊業務量大大提升。
與此同時,臺灣遊客來漳州旅遊的勢頭也一路看漲。據悉,去年臺灣遊客來漳數量超過9萬人次,今年預計將有20%以上的增幅。
儘管數據十分亮眼,但張劍鋒認為,相較于陸客赴臺遊,臺灣遊客通過旅行社來漳州旅遊的人數還是比較少,因此臺客遊市場的“蛋糕”可以做得更大。
對此,漳州旅遊局局長翁福深有體會:“今年11月臺北旅展上,許多臺胞告訴我,他們祖籍地在‘漳州府’,但是對‘漳州府’在哪卻沒有概念。”
這說明,漳州開發對臺遊市場應進一步打開行銷渠道,加強推廣和宣傳。
為此,今年8月,漳州旅遊局與海峽友誼旅行社簽署合作協議,以其為依託,在臺灣設立辦事處,展示同根同源、豐富多彩的祖地景觀,為臺胞打開一扇了解漳州的新窗口。
“成立旅遊服務中心是漳臺旅遊合作從‘政策層面支援’走向‘市場層面對接’的關鍵一步。”福建師範大學旅遊學院教師陳暉莉長期從事閩臺旅遊合作研究,在她看來,此舉直接面向目標市場進行有效的旅遊市場資訊投放,有助於漳州拓寬對臺旅遊市場,也是塑造漳州旅遊品牌的一次機會。
搭建好載體 來說好故事
不過,漳州旅遊服務中心的推介重點並不在於哪個旅遊景區,而是鄉情與歷史文化淵源的展現。據了解,島內有35.8%的民眾祖籍漳州,人數達740多萬,且民間信仰的關帝、保生大帝、開漳聖王三尊神祇的祖廟也來自漳州。
“到漳州旅遊,‘拜人’和‘拜神’是臺胞的主要目的。”翁福認為,與臺灣密切相連的風土人情是漳州的地緣特色,開闢一條用“鄉愁”帶動旅遊業的路徑,例如推廣尋根遊與朝聖遊產品,應是打造臺客遊市場的重點。
“市場行銷的關鍵在於講好兩岸故事。”在說故事的過程中,陳暉莉建議,以非市場的視角講述兩岸共有的價值理念與親緣關係,以此觸動臺灣民眾的思鄉熱情與懷舊情結,尋著“鄉愁”來旅遊。
作為故事的“講述者”,漳州旅遊服務中心專門為臺灣遊客度身定制了名為《漳州鄉情》的“故事書”,一段段情牽兩岸的“故事”娓娓道來。“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觀念和簡樸的思想,那完全得力於閩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漳州鄉情》如此講述兩岸共有的文化名人林語堂的故事,而他在平和坂仔鎮度過的童年,也自然成為許多兩岸遊人嚮往之處。
除了線下行銷,線上平臺也是好載體。今年,漳州旅遊局借助新浪微博舉辦了“萬名大學生帶著微博遊漳州”活動,目前已經有超過2000萬人次的閱讀量及2萬人次以上的討論量。“未來,我們將考慮用這樣的方式來說故事,推廣對臺旅遊市場。”翁福說。
借他山之石 增添新色彩
善於說故事,還要善於聽故事。“臺灣鄉村休閒遊發展處在行業前沿,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相較于大景區的旅遊資源建設模式,開發這種個性化的旅遊產品,有更加廣闊的市場前景。”翁福表示,在漳臺旅遊產業雙向互動的過程中,漳臺鄉村旅遊合作是漳州找到的第一塊“他山之石”。
為了精雕這塊“石頭”,去年首屆閩臺鄉村旅遊合作發展圓桌會議以來,漳州市多次邀請臺灣鄉村旅遊規劃專家前來考察。今年下半年,漳州旅遊局還組織了一批村主任、鎮長和業主代表赴臺灣,學習鄉村旅遊產品的開發經營理念,並洽談、引進和對接重點項目。
“交流中我們發現,臺灣鄉村旅遊已經推出了許多成熟的產品。以柚子產業為例,臺灣把它開發成了鄉村休閒觀光園,又對柚子進行深加工,形成了柚子花茶、柚子精油等產品,延伸了這條旅遊產業鏈。”翁福認為,漳州作為花果之鄉,與臺灣有相似之處,可借鑒臺灣經驗,嘗試將平和柚業、龍海萬畝荔枝林等納入開發範疇,開展兩岸鄉村旅遊合作,增添尋根遊、朝聖遊等特色遊魅力。
(記者張輝 通訊員 彭毅)
採訪手記>>>
與其大興土木,不如講段好故事
在過往大興土木、大修大建的慣性思維下,不少地方開發旅遊資源時,習慣了斥鉅資開工大項 目,打造高級別旅遊風景區的發展路徑。然而,在同質化競爭浪潮中,要想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應當尋求遊客情感上的認同與共鳴。
漳州發展對臺旅遊有著天然的優勢。兩地同根同源,幾乎臺灣所有的民俗信仰都能在漳州尋找到出處,鄉情成為兩地隱形卻有力的聯結。相較于大手筆投入人造景觀或囿于一時的“眼球效應”,那些帶著鄉愁與人情味的故事往往更加一呼百應。而兩地密不可分的淵源,為漳州講好這些“故事”提供了充分素材。
更為重要的是,除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以“故事”為內核的兩岸旅遊業,還是兩岸重要的文化交流平臺,它增強了兩岸民眾的歸屬感與認同感。今年,200余名臺灣鄉親到漳州探尋同名村鎮,在謁祖與朝聖之餘,一覽閩南風光,對南靖土樓、東山關帝等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不僅帶動了兩岸旅遊業的交流與合作,也激發了兩岸攜手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情。
不可否認,發展旅遊需要加大投入,但更多的時候,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挖掘自身旅遊資源的“氣質”。與其大興土木,不如講述一段發人深省、予人啟迪的好“故事”。(記者 張輝)
[責任編輯:李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