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春節臺灣遊火爆 配額供不應求多團取消

2015年01月23日 16:38:00來源:南方日報

  臺灣遊自開通之時起,就受到大陸游客的追捧。文化同源、語言互通、交通便利等因素讓赴臺遊客持續火熱。記者近日從旅行社方面獲悉,臨近春節,習慣在春節長假出行的深圳人更是一早開始預訂臺灣行程,參團及自由行都報名眾多。“但受限于入臺配額,不少申請入臺旅遊者無法按計劃出行。”深航國旅臺灣部負責人吳小姐告訴記者,目前旅行社的團隊配額已經排到3月5號,自由行也已經排至2月16日。“配額限制讓旅行社陷入被動,很多包團由於配額限制辦不下證件只能取消。”

  臺灣遊持續火爆

  “原本是計劃春節去臺灣,跟爸爸媽媽一起,他們年紀大了,去太遠不方便。他們對臺灣也有種特殊的情感。”在一家地產公司工作的張先生告訴記者,由於平時工作時間緊張,所以選擇年底出去旅行。

  麥小姐去過臺灣多次,她表示:“對臺灣印象很好,乾淨。而且不像很多觀光城市一樣到處都是人,去旅遊的時候基本上只能看到人。臺灣還是保存著它本身的調調,即便是九份這樣因為宮崎駿電影大紅特紅的景點,也能找到安靜的時間點去感受一下。”

  因為喜歡電影和文學,王先生略有“臺灣情結”。“去臺灣購物意義就不大,畢竟深圳臨近香港,去香港購物性價比更高。如果要便宜就去歐洲美國,那是購買名牌、奢侈品之類的好去處。”在王先生看來,去臺灣就是去看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電影中的風土人情。去看賴聲川、王偉忠戲劇舞臺上的“寶島一村”以及諸多文人墨客歌咏過的故鄉。

  “臺灣遊開通到現在,事實上游客的目的還沒有明顯的分類。比如內地遊客去香港已由早年的觀光變成了現在的購物為主,去東南亞可能主流是休閒海島之類的。去臺灣的旅行可謂老少咸宜,無論團隊遊還是自由行都還是以觀光為主。”華強北一家旅行社門店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配額吃緊多團取消

  在電話諮詢旅行社時,張先生被告知目前辦不了赴臺的團,因為“暫時沒有配額了”,現在報名也得等到3月過後才有可能出行。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臺灣旅遊觀光部門就根據自己的遊客承受能力,給大陸制定了規定,以此限制內地每天進入臺灣地區的遊客人數。其中,全國入臺證優質配額和普通配額的人數是每天3650人。這意味著全國所有的有赴臺資質的旅行社都要從這些名額中“搶”配額。

  吳小姐告訴記者,按照目前遞交入臺申請的情況,團隊行的配額已經排到了3月5日,“優質團配額和普通配額都是如此,如果現在還沒有辦臺灣通行證的話最快也得到3月底才能去臺灣了”。

  吳小姐解釋,所謂優質配額,是指臺灣旅遊局為了保證旅行團品質,規定了團隊入駐的酒店等吃住標準,還規定了司機行車的日行公里數。普通配額則沒有這些規定。

  除了團隊簽,自由行簽證配額為每天4000人,遠遠不能滿足目前自由行的送簽節奏。據臺灣旅遊觀光部門統計,2014年陸客自由行每天平均實際入境人數約在3700人至3900人,2014年11月、12月平均實際入境人數都超過4000人,今年1月可能突破4000人。

  “自由行到今天下班的時候已經排到2月16日的配額了。”吳小姐告訴記者。“2015年1月10日排隊還比較正常。過了11日,申請量成倍增長,這讓旅行社有些措手不及。接下來情況更吃緊,除開週末不上班,除夕到初五這幾天放假,移民署不上班沒有配額,排隊更多。”

  見此情形,多家旅行社對出團進行調整。吳小姐說:“我們取消了一些2月份的團。1月份的好幾個包團的機票房間都定了但送資料來不及也取消了。”

  散團、自由行將成趨勢

  與臺灣相比,東南亞地區的城市和海島是開發更早的旅遊目的地。近年來深圳人去往東南亞度假過春節的數量也不斷增多。

  因為臺灣配額的限制,大多數未能成行的遊客會選擇第二方案去到東南亞各國。“畢竟去往那邊方便也便宜。很多地方是落地簽,隨時都可以出發。”市民劉先生說。

  “國人對臺灣的情結依然在,接下來赴臺遊應該會繼續火爆,但未來我們也希望能夠增多一點配額。”吳小姐表示。

  據1月21日臺灣媒體的公開報道稱,臺灣觀光旅館公會理事長賴正鎰表示,臺灣地區要躋身觀光四小龍有十大策略,其中陸客自由行每日配額應漸進增至1萬人,也可考慮北京、上海、廣州來臺落地簽。賴正鎰說,臺灣地區未來3年將增加42家觀光旅館、8322間客房。陸客自由行應開放配額上限,漸增至1萬人,島內觀光旅館接待能力沒問題。

  這對於遊客和旅行社來講或許都是一個好消息。談到未來遊客的組成和赴臺方式,吳小姐表示,未來包團遊客應該會越來越少,零散組團和自由行可能會是主要趨勢。

  “我們現在開始推半自助自由行服務,幫遊客定酒店、機票和辦入臺證件。而之前,大多數時候我們會幫客人辦理入臺證件,機票和酒店則由遊客自己辦理。”她同時表示,從價格的角度來說,目前去臺灣價格相對透明,性價比較高。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