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曲阜孔廟
臺灣祭孔歷史可上溯到1968年,臺灣制訂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釋奠禮儀節,並在臺北孔廟試行;再經過兩年的研討改進,最後在1970年定案,祭孔典禮包括鳴奏炮、樂舞生就位,各祭官就位,啟扉、迎神、進饌,行釋典之禮,跳八佾舞,奏雅樂,讀疏文,徹饌,送神,望燎,合扉,徹班,禮成,鳴炮,當然最受民眾歡迎的是祭典後的拔智慧毛活動。
此後“祭孔”便成為臺灣各地方16家孔廟的年度大戲。在莊嚴隆重,一絲不的儀典之外,隨著孔子思想的全球化,“祭孔”近年來也開始擔任文化交流暨觀光大使的角色。
應該說孔子以3種身份根深蒂固存在於臺灣社會。第一種身份,他是印在《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教科書上的“至聖先師”,由他口述而由弟子記錄的《論語》為每一個臺灣中學學生在文學課上的必修,必須逐章逐節背誦默寫,也是考試的熱門題目。與孔子一起存在於課本中的,還有發揚孔子思想的孟子,所謂性善性惡、王道霸道,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只要受過基本教育,幾乎人人可以脫口而出。 這個孔子從教育體系鑽入意識深處,延伸到流行文化,又成為“命名學”的依據。有很長一段時間,臺灣父母選擇“耀宗”、“忠信”、“弘道”、“義德”或具有類似的意義為兒子命名。女兒則為“淑惠”、“秀娟”、“宜靜”,這是儒家盡忠盡孝順服化的外顯。孔子思想源於《易經》,直接出自《易經》或《四書》的命名亦所在多有。
第二種身份,孔子是神。 臺灣至少有16座孔廟,被視為道教而未以孔廟為名,但祭祀孔子的廟也有23座。這些廟宇每逢考季便香火鼎盛,因為在信徒心目中孔子乃是“考試之神”:“禮樂射御書數”,他又通曉所有學問,又有教無類,所以只要虔心敬拜,一定可以保祐金榜題名。
第三種身份,孔子是思想家、哲學家,他的學問似淺還深,讓人似懂非懂。就像顏淵說的:“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臺灣民間私塾之一日月書院的《易經》老師馬叔禮便曾指出:“老師在學校講授的《論語》許多都是錯的,大錯特錯。”為何會錯?“這是因為不懂《易經》,如‘舉一隅以三隅反’,孔子說的話必須以《易經》來理解,不懂《易經》就會錯讀《論語》。”“孔子是所有老師的老師,也是所有領導者的老師。”馬叔禮說。
孔子的道德思想、個人修養、處世方法、教育主張和政治理想等等,形塑了臺灣社會的道德觀、倫理觀、家族主義以及對待自然的態度,雖歷經“全盤西化”和新科技的挑戰,依然根深蒂固,不易搖撼,不被搖撼。
孔廟,又稱夫子廟、至聖廟、先師廟、先聖廟、文宣王廟,通常稱為文廟,本是中國紀念孔子、供後人祭祀孔子的廟宇式建築,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成為藉以宣傳儒家思想的廟宇。 曲阜孔廟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內,為中國現存最大的孔廟,1994年並孔府、孔林均被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奉祀孔子的廟宇。全國各地保存了許多歷朝歷代的孔廟,尤其是以孔子的故鄉——曲阜的孔廟規模最大、時代最早,它與孔府、孔林並稱“三孔”,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四大古建築群之一。
近年來,曲阜市對臺工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市委對臺工作部署,以涉臺經濟、文化交流為重點,充分發揮曲阜文化資源優勢,理清思路,突出重點,曲阜與臺灣在經貿、文化、旅遊等多方面實現了突破性交流合作。2012年,曲阜市共接待臺灣參訪旅遊同胞1萬餘人次,相繼組織了春季兩岸同祭孔、兩岸孔子文化交流周暨中小企業發展論壇、紀念顏子誕辰2533週年暨海峽兩岸顏子文化經貿聯誼會,先後兩次組織開展了赴臺經貿文化交流活動,省級臺灣工業園順利招引落地一批投資過億元的大項目等,為創建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奠定了基礎。
在2013年6月16日召開的第五屆海峽論壇大會上,曲阜孔廟被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批准為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