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建議兩岸示範區與上海自貿區合作
最近,臺當局在大力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以下簡稱示範區),而中國大陸則在推動“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區)。臺灣《經濟日報》2日發表社論文章說,相較之下,臺灣開放的程度比較大,臺當局“行政院”選擇了“六海一空一園區”,作為第一步的開放,未來如果有其他地區符合條件,也同樣可以申請開放,最終則是希望達到全臺灣都能開放的目的。而中國大陸則先選擇上海做為自貿區開放的首選,未來如深圳(前海)、天津(濱海新區)與珠海(橫琴)等地區,也都有意願申請成為自由貿易區。
社論說,兩岸不約而同採取此種做法的最主要原因,在於面對全球快速自由化的經濟體系所採取的策略,而由於經濟體系的開放固然對於長遠的發展非常重要,但是,在短期內某一部分產業難免會受威脅。為了減少開放過程所帶來的阻力,兩岸都用試點的方式,等到大家對於開放有了更深的認識之後,未來再採取更進一步的開放就比較容易被接受。
去年9月,臺灣第一階段的示範區規定已經推出,第二階段需要立法的部分也即將推出,其中包括智慧物流、國際醫療、農業加值、金融服務與創新教育等;另外還包括了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產業合作。這一次示範區的開放內容與幅度可以說是相當大,還包括對於會計師、律師及建築師的開放等。另一方面,中國大陸推動的“上海自貿區”的開放手筆也很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傳統由正面表列的開放方式改成負面表列,也就是說,除了一些規定不能開放的項目以外,其他沒有寫進來的所有項目都可以開放。雖然負面表列的項目仍然不少,但是由於現在已經明文規定只要沒有規定的都可以開放,因此一定會有許多外資企業爭相去上海自貿區投資。
社論說,由於兩岸都希望未來能有更大幅度的開放,而服貿協議中的相對開放程度又相對不足,因此兩岸在示範區與自貿區之間應該存在有很多合作的機會,試舉幾個可能合作的機會,供當局部門參考:
第一,金融市場的合作機會,比方說,目前兩岸雖然已經可以自由買賣人民幣,但是中國大陸對於全面開放兩岸完全自由買賣人民幣仍較謹慎,使得臺灣想成為第二個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政策一直無法實現。現在如果大陸同意兩岸在示範區與自貿區之間,人民幣的買賣可以完全沒有限制,則一方面臺灣在示範區內得以使用足夠的人民幣;另一方面,大陸也不必擔心有過多的人民幣流入臺灣,因此兩岸金融合作是未來很有發展潛力的產業。
其次,在運輸與物流方面,目前兩岸產品在通關方面所需的時間較長,尤其是一方貨品出關時要查,另一方入關時又要再查一次,花費許多時間。如果兩岸可以在示範區與自貿區先進行海關合作,只要有一方先查過,另外一方就可以自動放行。也就是說,在兩個區域內彼此承認海關的檢查,那麼就可以大幅縮短兩區物流的時間。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試驗,如果這個試點能夠成功,未來可以推向臺灣與大陸全區的通關,這對於兩岸貨物的運送會有很大的助益。
第三,在產業合作方面,如果兩岸示範區與自貿區通關便利,再加上彼此又不必課稅,那麼兩岸就可以有很多產品在彼此之間進行簡易的加值生產,再出口到第三國,比方說,簡易的農產加工。也就是說,未來兩岸在兩區之間可以形成更多產業鏈上的結合。
社論最後提出,現在國際之間經濟整合的速度非常快,兩岸都必須加速追上此一進度。另一方面,兩岸由於距離較近,加上臺商本來在兩岸之間就已經有許多投資,兩岸之間生產鏈已經有許多整合,現在應該利用兩岸同時發展示範區與自貿區的機會,加大力度尋求更多產業合作的機會,讓兩岸一起努力賺外國人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