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滬臺兩地專家論健康 探討“拒絕癌症的奧秘”

2016-12-26 13:0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上海臺北專家論健康

  上海臺北專家論健康。(圖片來源:上海臺辦)

  台灣網12月26日臺北訊 12月18日下午,由解放日報社、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主辦的“2016上海臺北雙城健康講壇暨第32屆解放健康講壇”,在臺北市的民生社區中心成功舉辦。作為2016滬臺雙城論壇的系列交流活動之一,滬臺兩地四位嘉賓和臺北觀眾共同探討“拒絕癌症的奧秘”。現場笑聲掌聲叫好聲不斷,臺北觀眾紛紛爭搶話筒向上海專家提問。

  面對癌症充滿信心

  在兩岸都非常知名的高金素梅,曾在17年前罹患肝癌。當時只有34歲,還正在演藝圈發光發熱的她,沒有想到自己竟然成為一名癌症患者。“為什麼會是我?”一開始完全不能接受現實的她,不敢讓父親知道而為她擔心,“我開始問我自己,我有乙型肝炎?是。我抽煙?是。我喝酒?是。我熬夜?是。我有癌症的家族史?是。而且,我的工作節奏並不正常。”當發現自己有所有致癌的不良生活習慣後,她接受了現實。“既然來了,就面對它!”

  接受手術治療後,高金素梅停下工作,回到家鄉,去呼吸新鮮的空氣、看小草慢慢生長,做氣功、做運動,吃大量芽菜類食品,儘量不碰烤的、腌制的、炸的食品。每三個月,她回醫院去抽一次血,每半年接受一次超聲波檢查,然後一次次感恩自己又活過來了。

  很多人說“高金素梅是抗癌的女戰士”,但她自己卻並不接受這個說法。“我不對抗,而是和癌症和平共處。”高金素梅提醒大眾,不要拒絕健康檢查,越早發現苗頭就越能獲得更高的治愈率。

  高金素梅鼓勵癌症患者要充滿信心面對生活,她動情地說:“生命的長短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的厚度,你活得精不精采,你活得快不快樂,你留給周圍的朋友和這個世界什麼東西。”

  抑鬱焦慮“誘發”癌症

  風趣幽默的演講,讓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副院長、中醫內科主任醫師蔣健教授得到了臺北觀眾的熱烈響應。他說癌症患者中有三個“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死於癌症;三分之一是過度治療造成死亡;另有三分之一是“被嚇死”的。“所以,精神狀態對癌症治療非常重要。”

  蔣健表示,患癌有遺傳因素,如有家族史需半年做一次檢查;其次是環境因素,比如說空氣、水、食品的污染;再次是不良生活方式,包括抽煙、喝酒;而最重要的是社會性因素,即工作、學習的緊張,人際關係不和,生活中的重大不幸等長期負性情緒,都會影響到生理,引起中樞神經和內分泌功能的失調,影響自身免疫功能,最終形成一個適合腫瘤生長的微環境。

  癌症常見的心理障礙就是抑鬱和焦慮。抑鬱即無法集中注意力,做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焦慮,就是緊張、恐懼、疑神疑鬼,考慮問題容易鑽牛角尖。蔣健建議大眾要保持情緒的愉快:“當今社會壓力陡增,很多人頭痛、胸悶、氣短,這實際就是在抑鬱情緒掩蓋下的一種表現,腫瘤也是這樣的。” 保持心情愉快、多做運動都是最佳防癌辦法。

  蔣健說,咖喱、姜、大豆、葡萄、辣椒、番茄、大蒜都是抗癌好食品。清熱化毒的魔芋、被評最佳蔬菜的紅薯,都對防癌有作用,可以多吃點。

  多吃蔬果預防癌症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研究副院長、癌症中心副主任、血液腫瘤科醫師賴基銘表示,癌症是可以預防的。現代癌症增加,到底是因為什麼?這和高熱量、低纖維、少蔬果等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尤其是大腸癌、乳腺癌、卵巢癌等。抽煙、二手煙危害、喝酒、肥胖、少運動等都是致癌高發因素。“最好的方法就是健康飲食,多吃五穀類,少紅肉,少油。”

  不論是臺灣地區還是中國大陸,癌症的高發都和人口老齡化息息相關。從1999年開始,賴基銘通過臺灣癌症基金會喊出多吃蔬果防癌的口號,並從2014年開始進行了更大規模的推廣。孩子、女性和男性食用蔬果的比例應該是5、7、9。“鼓勵大家空腹的時候吃,飯前吃是最好的。各種顏色的蔬果都要有,各種營養素都要包含。”

  為了保持健康,賴基銘自己每天都會選取幾種蔬果榨汁帶到辦公室慢慢喝,一天會喝1200毫升蔬果汁。“一定要避免含糖飲料,不要喝珍珠奶茶,兩餐之間不要吃小西點。喝酒的話,也只能一天喝200毫升以下的紅酒。”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乳腺外科主任醫師吳炅教授也受到現場觀眾的“追捧”。吳炅說,在女性中,乳腺癌是排名第一位的惡性腫瘤,在臺灣每年有3.3%的增長率,在北京和上海也是2%到3%的上升比例。今年前11個月,僅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就已施行了4400多例乳腺癌患者的手術。

  吳炅建議女性要做定期自查。比如說在照鏡子時觀看自己的乳房有沒有局部變形,乳頭的方向有沒有改變。如果發現腫塊、乳頭出血、乳房皮膚的凹陷等,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早期篩查也非常重要,吳炅推薦可以進行無創傷無射線的超聲波檢查,在相對年輕、乳腺組織比較緻密的女性中,這種檢查有助於判斷腫塊的性質。X線檢查則可以在發現腫塊之外,發現異常的鈣化點。對核磁共振檢查,吳炅說:“我們目前還不推薦它作為篩查的手段。如果是非常年輕的、不適合頻繁做X線檢查的女性;或是高危的攜帶突變基因的女性,可以用這種設備發現一些早期乳腺癌病灶。”

  吳炅表示,癌症並不可怕,現在已經有了非常好的治療手段,而且會有一隊包括外科、放療、腫瘤內科、病理科、放射診斷科、心理諮詢、整形外科等全面的團隊來幫助患者。即便它發生轉移,仍可通過化療、放療、內分泌治療和靶向治療等各種“武器彈藥”來打贏這場戰爭。

  吳炅鼓勵治愈後的癌症患者:“一定要積極地重新設計自己的人生和生活規劃,把這種健康意識貫徹人生,你可能會開啟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

  上海專家的精彩講課,讓講壇現場的臺北市民們熱情高漲。今年90歲的陳朝陽老人提前一個半小時就來到現場。上世紀40年代他曾在上海江灣地區求學,“就是今天的第二軍醫大學。”他在網上聽朋友說了這場活動後就趕來了,曾做過藥劑師的他非常想要了解如今兩岸應對癌症的最新科技到底是什麼樣。

  講壇結束後,臺北觀眾仍熱情不退,圍著兩位上海專家問個不停的姚阿姨告訴記者,1948年她出生在上海,近年也去過多次上海。“上海的醫生太棒了,態度好親切哦!完全解答了我心中的疑問。”

  本次講壇由旺報、時際創意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承辦,上海市健康教育所協辦。(台灣網上海臺辦通訊員 孔孔)

[責任編輯:馬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