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古建專家:儒釋道文化是中國古建築“DNA”

2012-10-15 09:19: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近日,臺灣著名古建專家李乾朗來到山西,除親自考察了一些古建築外,還暢談了中國建築與儒釋道文化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儒釋道文化是中國古建築的“DNA”。

  “從儒釋道觀點來理解中國傳統古建築,是一個吸引人的角度,先人們把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求通過建築表現出來。”李乾朗說,儒釋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它們之間從排斥到融合的過程影響著中國的古建築。

  在山西博物院會議中心,他一邊用幻燈片舉例,一邊現場作透視圖,生動形象地從文化角度對中國古建築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解讀。

  “儒家的建築左右均衡、對稱、中高旁低、尊卑有別,體現了儒家‘依仁’的中心思想,達到中庸和諧之美。”李乾朗說,而道家建築則不拘一格,要求氣要流通,體現大象無形,天人合一。

  他舉例說,紫禁城三大殿立在工字形三台之上,太和殿用重檐廡殿頂,中和殿用攢尖頂,而保和殿用重檐歇山頂,主從分明,太和殿內只在中心設置一個寶座,藉以凸現天子的權威。而道家文化影響的建築講究形象相生,亂中有序。

  “以中國道觀建築的典型武當山為例,紫霄宮前的水池呈S型,因為道家講究水是流動的。”李乾朗說,儒家和道家都用水,但儒家講究水是穩定的,所以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水池就呈現出了“半圓”形。

  另外,受外來佛教影響的中國古建築通常四面有門,建築物頂部為尖狀,代表修行到一定程度後就會超脫塵世。唐、宋之後,融入了儒家理學的說法,形成了禪宗佛寺。

  “跟頂部圓潤的天壇不同,應縣木塔立於寺的中軸線上,保存了遼代以佛塔為核心的佈局特徵,各層所供佛像不同,禮佛者從一層的顯宗逐層拜到五層的密宗,完成顯密圓通的境界,反映了遼代大乘佛教思想內涵。”李乾朗說。

  “研究中國建築一定要注意建築背後的文化現象,多讀古書,中國建築不單單是符號、形的問題,更多融入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彰顯了以儒釋道為核心的哲學思想。”李乾朗說,要了解中國古建築必須親臨現場,用心體會。

  李乾朗是臺北人,著名的古建築學家、畫家,現任教于臺北大學、臺灣藝術大學等高校,主授中國建築史、傳統營造技術等課程,被認為是“中國古建築透視圖法第一人”。(記者王學濤)

[責任編輯: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