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記者在金沙遺址合影留念,依依惜別。(台灣網 馬迪 攝)
台灣網10月24日成都消息 10月23日,為期一週的兩岸記者“錦繡天府行”聯合採訪活動最後一站回到成都,在參觀具有3000多年曆史的金沙遺址、觀看擁有2000年曆史的蜀錦製作工藝之後,宣告圓滿結束。記者們紛紛表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兩岸文化同根同源,此次聯合採訪不僅增進了雙方的了解,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23日上午,記者團首先來到成都市西郊的金沙遺址博物館。據介紹,金沙遺址是中國進入21世紀後第一項重大考古發現。遺址清理出的珍貴文物多達千余件,從文物時代看,絕大部分約為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最早的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
鎮館之寶“太陽神鳥”金飾令所有記者駐足流連。它刻劃了四隻神鳥繞日翱翔,寓意深遠、構圖嚴謹、線條流暢、極富美感。外徑為12.5釐米,內徑5.29釐米,厚度更達到了驚人的0.02釐米,含金量則高達到94.2%。在冶煉工藝尚未出現的3000年前,僅靠人力高溫鍛造就達到這樣高純度的含金量,十分罕見。2005年,國家文物局正式採用“太陽神鳥”作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可見其珍貴。
面對展廳內質樸而精美、簡約而華麗的出土文物,記者們異常安靜肅穆,專心聆聽著講解。直到走出展廳,才有記者感嘆:“金沙遺址真是太棒了。這種感動和震撼過於強大,讓人屏氣凝神,無法言語。”
隨後蜀江錦院中,記者們觀看了蜀錦的傳統手工製作工藝。蜀錦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蜀江錦院中保留著4架清代道光年間的蜀錦大花樓木質機,長6米、高5米,織錦時需要兩人配合,一個織手負責丟梭,一個拽花工負責提花。
端坐在織機上的拽花工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正是他決定著錦的圖案。拽花工每次從上千條麻線中選取數條,拉拽提起下方的絲線,織手將一支梭從中穿過。以此週而复始,拽花工每次提花選取的都是不同的麻線,手法伶俐,令人嘆為觀止。據介紹,這項工藝極為複雜,僅僅是學徒水準,就需要5-8年的學習時間。而能夠設計蜀錦圖案的老師傅,更是屈指可數。
千年俱往,來日可期。在聯合採訪即將結束之際,兩岸記者依依惜別。有臺灣記者表示,此行令他對大陸又有新認識,尤其是西部發展之快、後勁之強,以及針對臺商、臺企的優惠政策力度之大,都表明兩岸未來大有可為。關於未來,“希望常來常往”是他們的普遍心聲,甚至有人笑談:“直航班次雖然不斷增加,機票仍然好難買,繼續加航班啦!”(記者 馬迪)
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飾,其精緻美感令人嘆為觀止。(台灣網 馬迪 攝)
高11釐米、寬19.5釐米的黃金面具,是迄今大陸發現的保存最完整、最大的一件金面具。它陳列于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千年絕唱”精品文物廳中,與“太陽神鳥”互相輝映。(台灣網 馬迪 攝)
十節玉琮。由一塊質地細密的上佳整玉雕琢完成,通體呈淡青綠色,九條細小的橫槽將器身分為十節,每節棱角上均刻有紋飾。有專家認為,此玉琮比金沙遺址更早1000年。(台灣網 馬迪 攝)
19.6釐米高的金沙青銅小立人,古樸精緻。與三星堆出土的2米高青銅大立人有異曲同工之妙。(台灣網 馬迪 攝)
[責任編輯: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