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嶺南寫真:探訪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百年故居

2014年07月29日 10:57:01  來源:中新網
字號:    

嶺南寫真:探訪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百年故居

  丘逢甲故居全貌 蔡欣欣 攝

  丘逢甲故居一角 蔡欣欣 攝

  丘逢甲當年的書房 蔡欣欣 攝

  祖籍廣東蕉嶺的丘逢甲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抗日誌士,其一生親歷了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為中國革命傾盡一生。丘逢甲故居“培遠堂”位於蕉嶺縣文福鎮逢甲村,至今已有130多年曆史,每年吸引眾多海內外遊客前往瞻仰。

  近日,記者懷著敬仰之情走進蕉嶺縣文福鎮逢甲村探訪“培遠堂”。

  丘逢甲故居位於逢甲村村口,一塊藍底白字的指示牌“丘逢甲故居”將記者導入其故居。35歲的丘氏24世後人丘世康為故居管理員。他告訴記者,該故居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是一幢座西向東,兩堂四行的圍龍屋。其正門門匾“培遠堂”為清朝翰林溫仲和所書,“培遠”二字取自丘逢甲所書的兩側對聯“培栽後進,遠繼先芬”各句首字。寓意精心栽培後一輩,努力繼承前一輩的優良傳統。

  步入故居正門,一尊丘逢甲銅像醒目地置於廳堂正中,四壁懸挂著丘逢甲及其故居的簡介。中堂內以10多幅敘事圖文,及展櫃展出的丘逢甲的珍貴遺物、文獻、手稿等,展示著丘逢甲的輝煌過往。

  據丘世康介紹,丘逢甲于1864年生於臺灣苗栗縣銅鑼灣。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丘逢甲籌建義軍並率臺灣民眾抗日保臺。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與日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臺讓日。丘逢甲在“無天可呵,無主可依”,強敵入侵的艱危形勢下,挺身而出,高舉義旗,力謀自主自教,親率義軍與日寇浴血奮戰,終因力量懸殊,彈盡援絕而敗。

  1895年,丘逢甲揮淚離開臺灣回到祖籍地蕉嶺縣文福鎮淡定村(今逢甲村)。回鄉後,丘逢甲在廣東多地創辦新式學堂,並在辛亥革命期間推動廣東和平光復,為辛亥革命作貢獻。1912年,丘逢甲病逝,終年49歲。

  為紀念丘逢甲,當地于上世紀90年代將 “淡定村”改為“逢甲村”。

  走進丘逢甲故居,可見眾多名人所題的門額、楹聯,書香四溢。如其內堂門匾、南北廂房楹聯分別由清代廣東巡撫許振袆、潮州知府李士彬、進士吳道熔所書。“丘逢甲文友頗多,題字是當時文友的交流方式。此南廂房‘念臺精舍’則為丘逢甲的書房,丘逢甲自回粵後日夜念臺,便建此故居坐西向東,面朝臺灣。因此,丘逢甲對臺灣的感情之深,從其故居朝向及廂房名也可體現。”丘世康說。

  2006年6月,丘逢甲故居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吸引眾多遊客前來瞻仰,其中臺灣遊客佔了很大比例。

  “為給海峽兩岸提供緬懷丘逢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溝通兩岸情誼的平臺。目前,蕉嶺縣政府計劃依託逢甲村風貌,建設以文物架構為主的核心展覽區、民俗風情展區、生態農業展區,並在文物本體核心展覽區內建設丘逢甲陳列館。”蕉嶺縣法剛博物館館長劉國和說。

  作者 楊草原 周 濤 江小寶

[責任編輯:段雯婷]

相關內容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