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同根同源,北管音樂是中華五樂的重要樂種,閩臺北管是同樹異枝的姐妹花。”福建省文化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王耀華表示。
16日,第二屆海峽傳統文化北管學術研討會在福建北管的故鄉——泉州泉港拉開帷幕,22名臺灣學者專家于會同來自福建、廣東、南京、湖北等地學者熱議北管發展。
臺灣師範大學呂錘寬教授表示,北管音樂是閩臺區域樂文化的重要代表,成為了兩岸文化和感情交流的紐帶,研討會對於北管音樂的不斷深度探討,凝聚了兩岸北管學習心得,將成為閩臺兩岸合作交流的新平臺。
研討會中,兩岸學者分別從北管的源流、藝術形式、生態保護和音樂結構等方面進行了深度探討。“從源流進行考證,探索北管傳播過程中如何繼承和創新,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特點和形態,將成為北管發展的一個重點。”王耀華在研討會中稱。
兩岸31篇北管學術論文在研討會中熱議。“本次研討會,我們帶來了10篇學術論文,在臺灣,北管的發展趨向於學術研究和生態保護,從學術研究的角度而言,臺灣北管逐步納入大學學習項目,而北管學習的氛圍很濃厚。”呂錘寬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臺灣北管的生態保護多以“北管牌子”(北管曲牌音樂)為主,常以排戲和陣頭等形式演出。
來自臺灣臺北汐止樂音社的蔡怡君女士將在今晚的兩岸北管交流中演出,“臺灣的北管有牌子、戲曲、細曲等形式,唱腔以傳統的北管福路唱法居多,新路唱腔多以京劇唱腔相似。”她表示,第一次來到福建北管的故鄉——泉港進行技藝交流非常激動。
泉州北管上承中原、下續臺灣,遠播海外,與泉州南音並稱“姐妹花”,素有“天子傳音”的美譽,是閩臺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06年5月,泉州北管作為我國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絲竹音樂品種,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備受海峽兩岸和海內外音樂界專家學者關注,成為中國傳統音樂學術研究的一個新熱點,日本、英國及臺灣、香港等地的考察團也慕名而來,尋找淵源。
“對兩岸北管音樂的保護和傳承進行探討,推動了北管音樂深度發展”,20餘年堅守北管研究的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文化館館長黃嘉輝說道,“閩臺北管同樹異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由於兩地民間民俗民風的差異,也展現出了兩地北管的異樣魅力,比如我們這邊受莆仙戲影響比較重,而臺灣北管受到歌仔戲影響比較重。”黃嘉輝稱,泉港北管的保護與傳承體現在生態保護和傳統技藝傳授上。
16日晚上的兩岸北管交流演出中,兩岸將就各自的獨特性進行技藝和藝術等方面的交流。兩岸學者表示,將共同探究北管始源,挖掘北管音樂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探討兩岸合作空間。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