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陸上女神”陳靖姑:以慈濟人 以愛化人

2015年03月31日 10:30:46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陳靖姑金身巡遊臺灣成為臺灣民間最隆重的節日,臺灣民眾在臺北市設立宏偉而隆重的行宮歡迎陳靖姑金身的到來,成為當地的一道風景線。杜新華 攝

  翠屏湖畔,千年臨水。元宵剛過,位於古田縣大橋鎮的臨水宮,香火鼎盛。來自世界各地的信眾,在陳靖姑像前跪拜、祈福。

  “陸上女神”臨水夫人陳靖姑,是福建兩大女神之一。從唐至今,歷經千年,她從人走向神,又從地方小神成為列入國家祀典的女神。在當下,她還以獨特的文化魅力影響著世人,傳播正能量。

  女傑到神的昇華

  陳靖姑是歷史上的一個真實人物。古田縣民俗文化專家林興華向記者展示了關於陳靖姑的諸多史料。

  關於陳靖姑的身世,明代黃仲昭所纂《八閩通志》記載:陳靖姑“父名昌,母葛氏,生於唐大歷二年。嫁劉杞,年二十四而卒”。1997年版的《古田縣誌》中也有記錄:“靖姑17歲時曾上閭山學道術,18歲時嫁給古田人劉杞。先後在閩江流域及閩北諸地施醫救產,除惡安良。”

  陳靖姑生前是一位心懷憐憫的女傑。清代吳任臣《十國春秋》中有“遇餒嫗,發簞飯飯之”之語,說的是靖姑看到饑餓的老婦,就把竹筒飯給她吃。1938年版《福建通志》又有一例:“靖姑嘗過荒冢,得遺骸,卷以簀而禁之。”說的是陳靖姑在路過亂墳時,見到暴露的骸骨,就用竹蓆將其包裹。

  據明萬曆何喬遠《閩書》記載,陳靖姑嫁給劉杞後,懷孕數月碰上大旱,她便前往祈雨,卻因此死於難產。臨終前她發誓曰:“吾死後,不救世人產難,不神也。”

  “生命的平安、健康成長,是當時社會的最大祈求。臨終救世人產難的誓言,成為陳靖姑由人入神的轉捩點。”林興華說,陳靖姑在短短24年的人生中,胸懷慈悲,捨己救難,她在生前就被奉若神明,死後即被奉為真神。

  陳靖姑產終後,立即有人在臨水即今天的大橋鎮為她立廟。臨水宮建成後,陳靖姑成為精神層面的女神。

  信仰文化的力量

  千百年來,陳靖姑信仰文化源遠流長,融入地方文化,融進百姓的精神血液中,也得到歷朝歷代從民間到官方的認同。據記載,歷代朝廷對臨水宮的修繕、擴建,對陳靖姑的敕封,有數十次之多。

  “陳靖姑信仰文化中所隱含的思想,特別是護國佑民、保護婦幼、脫胎祈雨、甘於奉獻,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與當今社會主流思想與主流價值是一致的。”臨水文化研究學者汪榮說,古田人在陳靖姑文化的熏陶下,民風質樸,勤勞勇敢,樂善好施,甘於奉獻。

  古田縣愛心公益聯盟發起人張敏青就深受陳靖姑文化影響。“16歲時,我母親拿回一本《陳夫人傳》。當時看了陳靖姑斬妖除魔、幫助弱勢群體的故事,我就想,自己也能那樣幫助別人,該多好。”

  2003年,張敏青擔任古田論壇公益版塊的版主,經常組織公益活動。2009年古田縣愛心公益聯盟成立,她又當上了會長。“我們每年選一個鄉鎮,把這個鄉鎮的所有村莊都走遍,調查困難人群,再組織捐款,對他們給予幫扶。”她說,2013年以來,聯盟已走過3個鄉鎮的所有建制村,為當地弱勢群體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在古田,像張敏青這樣的好人還有很多。近年,古田涌現出了敬業奉獻“中國好人”張如鈿、誠實守信“中國好人”吳紹龍、助人為樂“中國好人”倪志敏等,成為“好人之城”。

  “信仰是一個人內心的反省。”汪榮說,陳靖姑信仰文化的核心,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脈相承,它以信仰的力量讓人反省,讓人內心凈化,讓人樂於奉獻。

  在兩岸傳播大愛

  目前,作為陳靖姑信仰文化發祥地的古田臨水宮祖廟,在全球有4000多座分宮分廟,僅臺灣就有400多座,信眾約1000萬人。

  華人共有的陳靖姑信仰文化,成為兩岸交流中的紐帶。2009年,古田縣臨水宮管委會與臺灣順天聖母協會共同舉辦古田陳靖姑金身巡遊臺灣活動;2010年10月,中國首屆臨水夫人陳靖姑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古田縣舉辦;從2012年開始,一年一度的陳靖姑祭祀吸引著大量的臺灣信眾;2014年,第二次陳靖姑金身巡遊臺灣,在臺灣引起轟動,並確定了5年一遊的框架……

  “從頻繁的交流活動中可以看到,臨水文化是具有獨特風格的信仰文化,是一座架設在海峽兩岸的文化橋梁。”汪榮說,海峽兩岸民眾以臨水夫人朝聖為紐帶,以陳靖姑學術研討為平臺,以臨水夫人信仰為橋梁,不斷地挖掘和承續兩岸文化淵源關係,推動和深化兩岸的民間往來,促進、提升了兩岸的旅遊文化合作,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不過,陳靖姑信仰文化的傳播,依然還面臨艱巨的任務。

  “陳靖姑信仰文化面臨著研究不足的境況。我們沒有專門的機構,也缺乏研究人員,陳靖姑的史料未經全面整理。”林興華建議,要建立正規的陳靖姑信仰文化研究團隊,進行成規模、系統化的研究,並請知名專家前來交流、研討。

  在兩岸交流上,汪榮表示,交流的空間和力度還需加強:“目前兩岸在臨水文化的傳承與推介上各有側重,臺灣信眾主要把臨水文化作為神明祈求來加以傳播普及,側重道教信仰方面;大陸則主要把臨水文化作為一種地方特色的信俗文化來加以挖掘與弘揚,側重特色文化的品質方面。兩種形式各有優點、各有不足,應該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把神明敬拜與信俗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有效提高臨水文化的影響力。”(王國萍 吳旭濤 李國鑌 吳澗)

  採訪手記

  信仰之力與“好人之城”

  古田臨水宮,常年香火鼎盛。尤其在正月,省內外的信眾紛紛組團前來請香接火,宮外的大巴排起長龍。

  這是信仰的力量。陳靖姑是保護弱勢群體的女神,真善美的化身。正如學者汪榮所說,信眾在一跪一叩首之間,每一次許願和還願,都是一次自我的反省,一次精神的洗禮。慈愛在此儀式中灌輸于每一位信眾,又經他們傳播得更遠。從唐至今,陳靖姑的故事在流傳,信仰在延續。它們已融入這一方水土,成就了古田縣這座“好人之城”。

  信俗文化的優勢在於廣泛流傳,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老人還是兒童之中,都具有影響力。我們應該做的,是從中凝練提取出最精華的部分,加以弘揚。尤其是在目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背景下,發揚好陳靖姑信俗文化,讓“好人之城”涌現更多的好人好事,應該是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目前,有關方面已經意識到陳靖姑信俗文化在當下的特殊價值,將其列入閩文化的重要部分加以推廣。古田縣也著力挖掘、發揚其精神內涵,並借助信俗文化,架起兩岸溝通的橋梁。(吳旭濤)

  文化名片

  陳靖姑被海內外譽為 “婦女兒童保護神”,與媽祖齊名,是福建兩大女神之一,臨水夫人是陳靖姑大眾化的尊稱。

  全球凡有華人生活的地方都有臨水夫人信仰文化的存在,世界各地的信眾有8000多萬人,遍及閩、浙、臺、港、澳等地及東南亞等海外華人社區。各地信眾通過為陳靖姑慶祝聖誕和從祖宮請香接火等儀俗,弘揚陳靖姑抑惡揚善、扶正驅邪、為民獻身的精神。

  第六屆海峽論壇·陳靖姑文化節在古田臨水宮祖廟舉行。 杜新華 攝

  陳靖姑助人為樂的精神在古田代代相傳,志願者走訪基層義務服務群眾已成為普遍的常態化活動。李國鑌 攝

  故事一

  當好信俗文化的“護法”

  “陳靖姑信仰文化對古田人來說,可謂從小耳濡目染。” 古田縣民俗文化專家林興華說,從孩童時代開始,他就聽外公外婆講述臨水夫人的故事。陳靖姑信仰,伴隨他長大。

  林興華第一次到臨水宮,是1982年暑假。當時他從寧德師專英語專業畢業不久,對古田民間文化充滿興趣的他到處考察,便到臨水宮實地觀看。

  後來,林興華調到文化部門工作,直接從事陳靖姑信仰文化研究。“以我多年來接觸到的臨水夫人信仰文化來看,與媽祖信仰文化相比,陳靖姑信仰文化還需要提升到更高的層次。”他說。

  學術研究,是提高層次的基礎。林興華在古田縣文化館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工作,多年來,他通過不斷地進行民間採訪、地方歷史文化挖掘,並參加民間或官方的研討、交流,做了臨水夫人文化整體策劃,取得許多成果。去年6月,《印象臨水夫人》出版,對陳靖姑信仰文化做了較為系統的梳理,林興華擔任了本書的文稿統籌。

  “我們古田縣沒有奇山異水,最突出的就是人文——陳靖姑信仰文化。”他說,這幾年古田縣對這一文化的挖掘和宣傳非常重視,期望不久,陳靖姑信仰文化能在更高的平臺上影響世界。(王國萍 吳旭濤)

  故事二

  女神入臺記

  陳靖姑信仰文化,是兩岸共同擁有的文化遺產。

  陳靖姑信仰隨著大陸移民傳入臺灣,大致始於明宣德年間,興于清代,盛於民國,尤其是1945年以後,臺灣各地的臨水宮如雨後春筍般快速發展起來。

  隨著陳靖姑信仰在臺灣的傳揚、發展,陳靖姑不僅作為婦幼保護神,還與臺灣當地的特色文化結合出新的信仰詮釋。陳靖姑信仰在傳入臺灣的500多年中,不僅僅是宗教信仰中護產保嬰、斬妖除魔、除暴安良的正義之神,還是安定民心的天使、善良風俗的感召者、倫理道德的楷模。

  1983年9月,臺北市黃先生繞道香港到古田臨水宮祖廟進香朝聖。這一里程碑之舉,在臺灣島內產生了極大影響。隨後,陸續有臺胞到古田臨水宮進香。應臺灣臺南白河臨水宮邀請,古田臨水宮首次組團,于1999年7月2日至12日赴臺進行為期11天訪問參觀,實現了破冰之旅。此後,寧臺兩地交流互動不斷升溫。

  近年來,每年都有萬餘名臺胞來古田臨水宮祖廟朝拜,顯示了陳靖姑信仰文化在臺灣社會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借助陳靖姑信仰文化這一紐帶,寧德和臺灣兩地陳靖姑文化交流進入良性發展,兩岸人民在“人同祖、神同緣”的共同儀俗中,增進了情感交流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王國萍 吳旭濤)

[責任編輯:段雯婷]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