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4月19日電(記者陳鍵興、章利新)他們是極普通的“百姓”,卻不願做“沉默的大多數”。他們用文字寄託樸素真摯的情感,或如溪水汩汩流淌,或如海潮激揚澎湃。來自兩岸的他們因一項徵文活動而相遇,這樣的相遇又讓兩岸更多的人看見彼岸,也親近了彼此。
由臺灣《旺報》舉辦的第六屆“兩岸徵文頒獎典禮”19日在澎湖舉行。此項徵文活動始創于2011年,旨在“傳遞兩岸和平訊息,增進兩岸相互了解”,以“臺灣人看大陸”和“大陸人看臺灣”為主題,徵集兩岸民眾投稿,以個人真實經歷、切身感受,書寫對彼此最直接的認知。
“那年,我十八歲。在一趟從昆明往重慶的火車上,我遇見一位不知名的吉他女孩。”王瑞賢,一位帥氣斯文的臺灣大男孩,他的獲獎作品《請別叫醒我》娓娓道來,講述了一次“不期而遇”,讀來好似聆聽一曲民謠:“列車上除了火車溜過鐵軌的有節奏的聲音,忽然多了你清亮的歌聲。”“你沉沉地哼起小調。我不記得調子的旋律,但這調子藏著多少未知的東西,卻在我腦海中若隱若現。”
幾年過去,王瑞賢一直記著吉他女孩說過的話:“我希望我的人生,只有相聚,沒有別離。”
王瑞賢告訴記者,他2012年前往上海求學,還曾到大陸西部旅行,這些經歷開闊了自己的視野。談到未來,他說:“臺灣年輕人可以到大陸去,做做‘北漂’,找到屬於我們的更大的舞臺。”
黑龍江女孩吳迪同樣有“求學對岸”的經歷。2012年,她作為交換生頭一次走進臺灣,結束學業後還曾來臺“個人遊”。
“聽說和看到,是完全不同的體驗。每次來臺灣,因為不同的機緣,都能豐富我對臺灣的了解和認識。”吳迪在獲獎感言中說,“得益於兩岸密切的交流,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有機會往返于兩岸之間,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之前可能感到遙遠、陌生的地方。希望更多關心兩岸關係發展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去看、去聽、去表達,在交流中共同為兩岸美好未來努力。”
她作品中的一句話引人深思:“改變的力量存在於個體與個體的交流之中,如果兩岸之間有更多的普通青年能夠站出來,在交往中互相認識彼此,不貼標簽,不意氣用事,那麼屬於兩岸的共同未來一定會變得更美好。”
“上大學前,我對大陸的認識是狹隘的,一切只停留在歷史、地理課本之中,對大陸的想像只能通過影視作品和新聞報道。”因考試未能參加典禮的首獎得主蔡瑀婷在書面感言中寫道。
2014年,這位臺灣年輕人第一次造訪大陸。“一睹神州風情,我有一種聞名不如見面的豐富收穫。之前,即使中學讀過大陸各地的歷史地理,也讀過許多關於大陸的書籍,但始終無法與真實面貌的大陸聯結起來。”蔡瑀婷感到不虛此行的同時,卻有一個遺憾——“我人是到了大陸,但沒有和大陸青年朋友有更多互動”。
“去年,我參加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有15名大陸同學與我們一起進行10天的旅行。”蔡瑀婷說,“許多兩岸青年朋友像我一樣,對於對岸好奇又陌生,渴望接觸又‘近鄉情怯’。只要通過真心誠意的交流互動,我們就能迎向屬於我們這一代的光明未來。”
獲得首獎的大陸作者沈雪晨也很年輕。特別的是,他大學三年級就跨入“已婚族”,妻子就是在交流中相遇的一位臺灣女孩。說起自己的兩岸愛情,他臉上流露出的光彩顯而易見。這位學歷史又愛好音樂的大陸年輕人對記者說,兩岸民間的交流很友好,相信會更加密切。
據了解,本屆徵文活動共收到兩岸500多位作者的近千篇文章,最終評選出首獎兩岸各1名,優秀獎兩岸各2名,以及佳作獎共10名。
臺灣陸委會主委夏立言也為頒獎典禮發來書面致辭。他表示,兩岸擁有相同的語言及文化傳統,但相隔多年後重新接觸,彼此既熟悉又陌生。翻閱得獎的兩岸作品發現,交流就像一面有趣的雙面鏡。我們必須誠心地說,兩岸頻繁往來與互動,讓人民有機會去發現真實的對方,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未來絕對有著重要的意涵。
[責任編輯:趙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