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臺灣同胞甘做馬雲身後的男人和女人們
臺灣民眾熱衷淘寶購物(圖片來源於網路)
雙十一這天,淘寶交易額突破571億,引爆全球購物狂潮,這其中也有臺灣同胞出的一份力。在全球217個有訂單成交的國家和地區中,臺灣成交額排在境外地區第四,僅次於香港、俄羅斯和美國。
掐指算來,淘寶真正進入臺灣也不過是四年光景,但是臺灣同胞的購買力卻是相當可觀。根據2013年淘寶網公佈的數據來看,目前在臺灣已經有50萬註冊會員,年交易額近500億元新台幣,相當於臺灣GDP(14萬億)的0.3%。粗略估計,大概每天有超過1萬件淘寶包裹從大陸送到臺灣同胞手中,有1/4的臺灣網路賣家直接從淘寶網進貨。
不止於此,更讓人吃驚的是,2013年支付寶公佈的年度全民對帳單上,每人平均支出金額前十的城市中,臺灣地區就獨佔四席,其中嘉義市還以高出杭州市1.8倍的總額位居第一。筆者曾經在臺灣的2年多時間內,就眼見無數的臺灣少女瘋狂癡迷淘寶購物,稍稍熟識的臺灣朋友就會打聽:“你會用淘寶嗎?”
其實,臺灣本土也有不少知名的購物網站,但是為啥臺灣同胞也會熱情投入雙十一購物大戰,心甘情願的成為馬雲身後的男人和女人們呢?換言之,對於臺灣買家來說,淘寶到底優在哪?
臺胞讚淘寶:物流快得仿佛臺灣海峽不存在!
據媒體報道,針對兩岸購物網站的差異,臺灣網友曾在社交網站發帖討論過。網友hararuka認為“淘寶有很多寶貝臺灣買不到”,網友kosa0701則回答“淘寶主要可以線上即時溝通,買多還可以殺價”,網友To-mYang28表示:“你研究他們的付款機制之後就會知道,臺灣兩大網拍的爛機制是有多糟糕了。”
所以要說臺灣買家為何如此熱衷於淘寶,說到底,還是臺灣的網購環境相對於大陸來說略顯遜色。臺灣本土最主要的購物網站是雅虎拍賣、露天拍賣這兩大C2C平臺,其中主打服飾鞋包的雅虎等於和淘寶直接對上,但是這兩大購物網站想要從價格、物流時間、購物體驗等方面跟淘寶抗衡,可以說是雞蛋碰石頭,根本不是對手。
價格方面,就不用說了,大家在淘寶上購物本就是圖個實惠,加上淘寶在雙11或是類似促銷活動時,價格更是低於臺灣的電商網站。也正因如此,才會有不少臺灣賣家從淘寶進貨去臺灣販賣。
物流方面也是臺灣電商的弱勢,從淘寶網將商品直郵到臺灣可能僅需3天左右,就算使用轉運最快也有希望在一週左右運達臺灣,用臺灣業者的話說:“快得仿佛臺灣海峽不存在!”而且淘寶還開放消費者通過網路隨時追蹤物流動態,這樣的物流速度和服務是臺灣電商網站目前很難做到的。筆者的朋友就曾在臺灣一家服飾網店購物,結果時隔兩周,網店賣家才發貨。
而淘寶網越來越舒服的購物體驗,也許是打動臺灣同胞的真正關鍵原因。雅虎拍賣、露天拍賣網站不像淘寶一般有詳細的商品分類,雖然也可以使用搜索功能,但是無法如淘寶一般按條件刪選、排序。另外,想要線上與賣家交流也是幾乎不可能,有任何問題,只能去留言板留言,等看到賣家的回復時,可能就是幾天之後了。也正因此,不少臺灣同胞反映,臺灣網拍相較于淘寶來說太爛了。
阿里巴巴:臺灣電商觀念落後大陸3到5年
雖說臺灣民眾極其熱衷淘寶,並且也有不少臺灣中小企業及個人賣家已進駐淘寶及天貓平臺,但是淘寶網在臺灣的快速蔓延,依然會讓島內業者深感威脅。臺灣電腦公會理事長王振堂甚至曾公開表示,淘寶等大陸網商最終將摧毀臺灣的電子商務事業。這句話說有誇大其詞之嫌,但是也從側面間接反射出了臺灣電子商務業者的困境。
用營業額來說話,雅虎奇摩的購物中心,年銷售額在120億新台幣,折合成人民幣大約24億,臺灣另一知名購物網站PChome的線上購物,年營業額也在百億新台幣規模,而早在2012年,淘寶和天貓年交易額就已經突破10000億人民幣。雙十一淘寶總交易額571億人民幣,相當於雅虎奇摩20多倍的年交易額。這也怪不得臺灣業者會憂心臺灣的電商無法抗衡大陸電商的入侵。
臺灣曾是網路時代的先行者,IT行業一直是臺灣的優勢。阿里巴巴臺灣分公司總經理傅紀清指出,臺灣廠商的製造能力很強,論產業鏈、生產製造深化與分工的程度與完整度,中國大陸廠商暫時落後臺灣廠商。但說到電子商務的觀念,臺灣廠商落後大陸3到5年,若能改變觀念,利用電子商務行銷產品,競爭力將大幅提升。
在臺灣,電子商務的氣氛還不夠濃烈,網購環境不佳使得民眾不常網拍只是其中一項原因,各大品牌不願介入網際網路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雖然臺灣品牌相當多元化,但真正介入網際網路的卻只有一些小型品牌,另外臺灣傳統百貨公司一律沒有觸碰電子商務。據了解,臺灣傳統百貨公司對電商一直持保守態度,決策層均擔心進入電商後,對實體店衝擊太大。
當線上購物越來越火之後,人們勢必會不局限于本土的購物網站,比如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學會了海淘,在價格更為優惠的美國亞馬遜等網站購物,然後直郵回中國。電子商務早已衝破了國與國的障礙,逐漸實現了跨境化,電子商務也成為了各國競相爭取的新領域。同理,臺灣同胞選擇更為方便、快捷、便宜的淘寶網也是大勢所趨。而臺灣電商業者在這樣的大趨勢下也該尋找適合本土的新出路,再不迎頭趕上,不久的將來,將會出現更多個馬雲侵佔臺灣電商業。(文/俞菁)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