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鳳姐”用美食牽線力促蒙臺文化交流
48歲的黃令鳳用較為僵硬的普通話笑笑地說:“我是來自臺灣的鳳姐,聽說你們大陸也有一個鳳姐……”
說這話時,這名自稱“鳳姐”的臺灣人,正站在內蒙古展覽館的“臺灣環島美食”小吃攤前示意大眾品嘗其拿手絕活“鳳姐蚵仔煎”。
這名從臺灣首次趕赴內蒙古“展示”其美食文化的中年婦女,此番是應主辦單位中華兩岸伴手禮發展協會、臺南古城夜市邀請趕赴此間的。
15日上午,主題為“臺灣環島夜市美食嘉年華亞太巡展”的活動在內蒙古展覽館如期舉行,此次活動並沒有專門設置開幕環節,在展區中,凱撒豬排、烤勁辣扇貝、巨無霸大魷魚、臺灣蜜汁大烤翅……散發著誘人的香味,但佔據著絕佳位置的鳳姐很自然的成為了這場沒有開幕的美食節的“新聞發言人”。
她雙手開弓,兩手將廚師做好的“鳳姐蚵仔煎”置於一次性飯盒中,面帶微笑的對大眾說,這是臺灣最正宗的“鳳姐蚵仔煎”,大家嘗嘗。聞聽此言,旁邊一位中年婦女帶著孩子親自進行了品嘗。
“不錯,不錯”。這名中年婦女嘖嘖讚嘆,為了留下這難忘的一刻,她還邀請鳳姐一同合影留念。
鳳姐的這一“舉動”徹底點燃了現場的熱潮,眾多媒體記者帶著長槍短炮對著鳳姐及其攤位“咔擦咔擦”一頓狂拍。
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鳳姐說,為了能夠將此巡展做好,她提前5天就來到內蒙古進行布展。“因為水土原因,我不可能做出絕對和臺灣一樣的‘蚵仔煎’,但我覺得能夠通過‘蚵仔煎’將臺灣地區的飲食文化輸送到內蒙古大草原,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從10多歲即開始學習“蚵仔煎”這一技藝的鳳姐說,儘管在全國各地都進行過巡展,但在內蒙古還是頭一次。5天來,她對內蒙古的總體印象都很好,只是在飲食層面有顯微的不適應,內蒙古的菜比較鹹,不過這幾天已經很適應了。
“就像‘蚵仔煎’的味道偏甜一樣,一開始內蒙古當地人不容易接受,但慢慢就會接受。”鳳姐認為,兩地的文化亦如此,她希望能扮演好兩地文化交流的使者。能儘快的熟悉內蒙古的當地方言,也讓自己的普通話儘量的規範一些。
事實上,蒙臺之間的交流最早可追溯至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這期間內蒙古與臺灣的交流逐漸增多,內蒙古每年都會邀請臺灣各界人士來內蒙古參加文化交流和參觀訪問活動。已多次舉辦“內蒙古草原文化之旅”臺灣師生夏令營活動,“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化交流活動周”。
在2014年舉行的內蒙古(呼和浩特)臺灣名品博覽會上,內蒙古自治區主席巴特爾說,內蒙古將推進與臺灣在農牧業、旅遊、電子資訊、輕工食品、新能源等領域的合作,深入開展教育、科技、衛生、文化等人文交流,推動蒙臺交流合作不斷取得新的成果,努力實現互利共贏。
中新社記者獲悉,此間正在舉行的“臺灣環島夜市美食嘉年華亞太巡展”,囊括了臺灣三大夜市(土林夜市、六合夜市、逢甲夜市)的“精英”加盟。被媒體譽為“內蒙古史上最大規模的臺灣美食節”,共設80個攤位,200種特色美食,近1000種臺灣特產。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