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當局兩岸政策出現哪些誤判?
來源:台灣網
2018年06月21日 08:57:00A
香港中評社6月21日發表評論說,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教授孫雲日前表示,蔡英文上臺後,從其一系列兩岸論述及推行的政策來看,其在兩岸政策上存在著嚴重的誤判:認為只要民進黨選得好,贏得政權,大陸自然會靠過來,不得不跟民進黨打交道;認為臺灣年輕人是“天然獨”的一代;認為臺灣的“對外”關係高於兩岸關係;誇大中美之間結構性矛盾與對抗的一面,高估臺灣對美的重要性,認為美國會力挺臺灣。
孫雲表示,蔡英文上臺已兩週年了。這兩年,兩岸關係急轉直下,陷入僵局。兩岸不僅制度化的溝通管道停擺,經貿交流合作降溫,而且兩岸民間對立升高,對抗有所增加。尤其進入2018年以後,兩岸關係出現了更加複雜嚴峻的形勢,兩岸對抗性的一面、衝突性的一面進一步加劇。導致兩岸關係出現困局的原因有很多,但與蔡當局在錯誤知覺的基礎上,誤判兩岸關係形勢而採取錯誤的政策是分不開的。
誤判,顧名思義,就是一種錯誤的估計和判斷。孫雲認為,人們根據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從認知心理學來看,決策者在具體的決策環境和過程中處理所接收到的刺激物的資訊時,必然會受其頭腦中已有理論知識和意象的影響。如果決策者在這個過程中對接收到的資訊做出錯誤的選擇判斷,即人的認知過程是錯誤的,他的理解就會是錯誤的,由此產生了錯誤知覺,那麼他的反應就會是錯誤的,決策和行為隨之偏離實際,由此產生誤判。
孫雲說,無論在人與人的互動中,還是國家與國家的互動中,經常會發生在錯誤知覺基礎上產生的誤判。比如,在冷戰結束後,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國政治家們認為,“中國將是下一個蘇聯”。當時美國的一些戰略家認為,“中國正處在疆土分裂、政治崩潰和民主革命的邊緣”。1999年,尼克松出版了《1999:不戰而勝》,布熱津斯基出版了《大失敗》。他們都斷言,“到20世紀末社會主義將徹底失敗”。美國學者福山在《歷史的終結》一書中也宣稱,“西方和西方觀念的勝利首先明顯地表現在,根本沒有能夠替代西方自由主義的可行的思想體系。所以,世界不管怎樣都將變得更加‘西化’”。
可是,孫雲說,上述提到的論斷並沒有成為現實,反而,新的創造性的歷史在中國開始了。經過近30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蓬勃生機與活力。美國對中國的發展與走向嚴重誤判。
孫雲分析說,蔡英文上臺後,從其一系列兩岸論述及推行的政策來看,其在兩岸政策上存在著嚴重的誤判。首先,蔡英文認為只要民進黨選得好,贏得政權,大陸自然會靠過來,不得不跟民進黨打交道。
孫雲提到,2016年選舉,蔡英文贏得過半數的689萬多票,“立法委員”也過半,加上此前2014年選舉民進黨大勝,掌握多數縣市的執政權,在蔡看來,這代表著臺灣“新的民意”。在兩岸政策上,蔡聲稱不挑釁,講“維持現狀”、承認“九二會談”歷史事實等,以為這樣,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講清楚兩岸關係的性質,仍可以繼續兩岸互動。很顯然,蔡誤判了大陸。大陸不但沒有“靠過去”,一直堅守底線、堅持原則。大陸的立場很明確,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模糊、回避、否認這一政治基礎,甚至在政策上挑戰兩岸同屬“一中”,兩岸雙方不僅不可能展開對話,而且必然導致兩岸對抗的升高。
第二個蔡英文在兩岸政策上出現的誤判是認為臺灣年輕人是“天然獨”的一代。
孫雲表示,“天然獨”這個詞出現于2014年“太陽花學運”之後。蔡英文曾于2014年7月民進黨召開黨代會前夕,對是否應凍結或廢除“臺獨黨綱”回應時表示,認同臺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經變成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此後,“天然獨”的講法在島內開始流行。這顯然是蔡英文對臺灣青年人認同問題的一種錯誤知覺。一方面,臺灣年輕人生活在與其父輩、祖父輩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與背景下,尤其經歷不同的政治社會化過程,所以表現在認同上,他們身上呈現出一些鮮明的特點,這並不奇怪。在一塊土地上出生、成長,是會有對這塊土地的認同及眷戀,但這並不是“天然獨”,“天然獨”是個假議題。另一方面,並沒有所謂“天然獨”,而是“建構獨”,“人造獨”。人是教育的產物,青少年的思想都是受外界環境影響,沒有人生下來就有意識形態,就知道“臺獨”,這些都是後天環境影響以及輿論宣傳的結果,尤其是受到“去中國化”教育所影響,更多的臺灣青年人是因為對大陸不了解而產生誤解與疏離。
孫雲分析說,既然是“人造獨”,那它就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改變的。近來,面對島內外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開始拋棄過去被強加的對大陸的成見,逐漸正視大陸,並渴望到大陸發展。據臺灣《遠見雜誌》3月份的一項調查顯示,隨著大陸31項惠臺措施在島內發酵,所謂18歲至29歲的“天然獨”世代,對大陸的看法已有轉變。在10年前的同類調查中,認為大陸對臺不友善的比率高達50.8%,是所有年齡層中最高的,但10年後的今天,持相同看法的下降至39.8%,變為所有年齡層中最低。友善佔比也從35.5%增至40.8%,成為所有年齡層中最高,更有近六成願意到大陸發展。
第三個蔡英文出現的誤判,孫雲提到,蔡英文認為臺灣的“對外”關係高於兩岸關係。
他指出,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在兩岸關係與臺灣對外關係上採取較平衡的作法,一方面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兩岸有一定程度的互信,另一方面,兩岸也有基本的默契。所以,馬執政8年,兩岸關係取得了積極的成果,兩岸關係維持和平發展的局面。在對外關係上,兩岸“外交休兵”,臺“邦交國”大體維持穩定的狀態,在國際參與上,臺灣也有一定程度的參與。但蔡英文上臺後,由於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又在島內推動“柔性臺獨”、“聯美日抗陸”等政策,激化兩岸對抗,以往兩岸間共同政治基礎沒有了,兩岸一定程度的互信與默契也沒有了,所以,這兩年來,臺灣失去了3個“邦交國”,馬時期一定程度的國際參與也不再有了。這些,與蔡的“臺灣對外關係高於兩岸關係”的錯誤認知有很大關係。如同有的學者所言,民進黨從來不把兩岸關係放在首位,認為兩岸關係其實是“眾多外交關係的其中一環”,這導致蔡這兩年來在對外關係上屢屢碰壁,對外關係愈發走不出去。
孫雲說,隨著中國大陸的發展與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大陸在國際社會越來越有影響力。大陸因素、兩岸關係對臺灣社會、臺灣的發展至關重要。兩岸好,臺灣才會好。臺灣前外事部門負責人錢復多次表示,兩岸關係不好,臺灣“外交空間”難有出路。
第四,孫雲認為,蔡英文誇大中美之間結構性矛盾與對抗的一面,高估臺灣對美的重要性,認為美國會力挺臺灣。
他解釋說,蔡英文上臺後,加緊抱美國大腿,“聯美日抗陸”。尤其利用特朗普上臺後中美關係新形勢,蔡當局誤認為美國把大陸定位為競爭對手,中美競爭的一面、鬥爭的一面加劇,認為這對臺灣有利,所以蔡當局動作頻頻,加緊提升“臺美”關係。蔡當局認為臺灣對美國至關重要,美國不會捨棄臺灣,美國會力挺臺灣。殊不知,美國的臺海政策服務於美國的國家利益,中美有競爭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美國一方面防範中國、遏制中國,另一方面美國也需要一個穩定的中美關係。臺灣更多的是作為美國的一顆“棋子”,來牽制大陸、遏制大陸,增加自己的籌碼。因此,蔡當局應認清形勢,把自己的命運係在別人的褲帶上註定靠不住。
孫雲認為,正是由於這些錯誤知覺與誤判,才導致蔡在兩岸關係上的錯誤政策與行為,兩岸對抗加深,這並不符合臺灣民眾的利益。近來臺灣《聯合報》的民調顯示,有五成六民眾不滿意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滿意的只有二成四,蔡英文的民意支援度也不斷下滑。蔡若不迷途知返,一味地誤判下去,只會使困境越來越深。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推薦
-
孫雲:蔡當局兩岸政策出現哪些誤判?
兩岸智庫06月21日 -
“美國牌”失靈 蔡英文民調狂跌
海峽時評06月20日 -
江宜樺:蔡英文當局能源政策不切實際 應保留15%核能
經貿06月19日 -
親綠民調“綠”了小英!“還馬英九公道者必蔡英文”恐成真
臺灣包袱鋪0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