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一例一休"越修越糟 課改選文難逃"獨"手

來源:台灣網

2017年11月03日 14:43:00A

 

點擊收聽《臺灣一週侃》→ 

  各位好,歡迎收聽全新一期的《臺灣一週侃》,我是小小。

  臺當局上任以來,鬧得沸沸颺颺的“一例一休”又要被重修了,可迎來的卻是一邊倒的“唱衰”聲。除了包括“鬆綁七休一”“加班核實計算”“延長工時上限”“特休假遞延”“輪班間隔”等五大面向,勞工最長可連續上班12天不違法,引來勞團痛批讓臺灣勞動條件惡化。另一方面,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不顧島內各界強烈反對,加快在教育領域的“去中國化”動作,日前把文言文經典著作《臺灣通史序》從“推薦選文”刪掉,引發新一輪爭議。看來,“改”字是民進黨當局的心頭好,只是,這怎麼越改反而越遭?

  “一例一休”將改版 恐讓勞工連上12天班 

  最近,臺當局再次玩起了“又雙叒叕”的戲碼,這次的主戲換成了重修“一例一休”。據臺灣《聯合報》報道,勞動主管部門負責人林美珠已向行政機構負責人賴清德報告五大修訂方向,包括鬆綁七休一函釋放寬為十四休四、提高加班工時上限、休息日加班工時改採核實計算、特休假將可遞延一年,以及輪班制休息間隔從現行規定不得少於十一小時縮短為八小時。

  此版本一齣,隨即引來島內各界的反對聲音。新黨新思維中心主任侯漢廷在臉譜網表示,有關“一例一休”每一個修訂,都是越修越糟!更諷刺民進黨對得起勞工嗎?他表示,加班時數從46小時上限修到54小時,但看民進黨2015年5月13日的新聞稿,民進黨當年完全持反對態度,稱其為“加重勞工負擔”“倒向財團”!可謂是“2015年的民進黨打臉當今的民進黨”!

  國民黨民意機構黨團副書記長蔣萬安10月30日表示,“一例一休”真正問題在休息日及加班費,計算方式非常複雜,再加上加乘的加班費,讓勞工看得到吃不到,且想加班無法加班,僱主又要負擔高額人事成本,“這就是問題的癥結點”。五個修訂重點都沒有解決實質問題,其中更有三項大開後門,讓問題更嚴重。

  蔣萬安指出,“一例一休”當初是為落實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的競選政見,方向為實質週休二日,但勞動部門政策卻自創休息日,造成現在勞工、企業主都不買單,民怨四起、物價上漲,所以現在無論是民進黨當局還是各地民代都聽到很多聲音。

  臺灣政治大學勞工所教授劉梅君則表示,修訂方向已明顯傾向資方,完全無法接受。她說,許多企業反映“一例一休”讓成本增加,產業吃不消,但其實說穿只是減少盈餘。若真有企業因為照顧勞工而無法維持營運,可顯示大多企業的營運基礎都奠基在剝削勞工上,這樣的企業也不該讓它繼續生存。劉梅君認為,勞資關係要對等、走得長遠,臺當局應扶植成立工會,讓各企業工會連結成產業工會,再由工會與企業之間進行團體協商,才會是最好的結果。

  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洪孟楷則喊話賴清德“‘一例一休’即將重修,可是高漲的物價已經回不去了!”他指出,過去一年,從民眾常吃的水餃、鍋貼、麵包調漲,到客運、贍養機構、幼托業者等調升價格,甚至是新學年的教科書、端午節應景的粽子,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而即便沒漲的行業,也變相的縮減服務時間或內容。

  洪孟楷質問,這些調漲的價格能夠回到原本價位嗎?還是消費者只能雙手一攤,怪自己當初為何要投票給民進黨而活該?過去一年勞動部門如果沒有先把趁亂漲價的企業給揪出,那麼現在進行修訂就是幫資方解套、開脫,讓資方能減輕成本又大賺黑心錢,這樣到底是勞動部門還是資動部門?無論修訂方向為何,能幫勞工保障最大權益才是重點!面對高漲的物價,民進黨你不應該道歉嗎?

  民進黨當局先前堅持一字不改、甚至不惜動武強闖過關,又回過頭說“政策不對應該要改”,這齣戲真是越來越看不懂了。只盼其對“一例一休”政策能充分論述,理性討論,切勿重蹈先前覆轍。

  臺當局為“去中”強加罪名 再下“獨”手 

  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課審大會10月29日續審高中文言文推薦選文,選出15篇選文。過去長期存在於教科書中、由連戰祖父連橫所著的《臺灣通史序》遭指內文有歧視少數民族的用語,被宣判“出局”。

  國民黨中央委員連勝文指出,曾祖父連橫所著的《臺灣通史序》是呈現數百年臺灣當時的狀況,拿現在的標準去評斷數百年前的臺灣狀況,豈不是莫須有的罪名?島內教育界不少人士也認為,《臺灣通史序》遭污名化。

  根據記載,連橫13歲時,其父連永昌購買一部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給他,並說:“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連橫基於先人家教啟蒙及臺灣為日本所佔的雙重動機,1908年至1918年著手撰寫《臺灣通史》,為有關臺灣歷史的一部通史著作,《臺灣通史序》是這本書的序文。

  據報道,《臺灣通史序》從2006年起就列入教科書中,提到日本人統治下的民族意識,說明當時臺灣的定位,對於當時臺灣歷史也有多元呈現。連橫寫這篇文章是要讓“臺灣人知道臺灣事”,內容相當好,過去得到不錯評價。就是這樣一部廣受好評的作品,被課審大會從高中語文推薦選文中拿掉,理由是文章中提到“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開山撫番”,不但是以漢人觀點看待少數民族歷史,而且有歧視少數民族之嫌。

  《中國時報》發文指出,日據時代,普遍以漢人觀點來看待少數民族,這是歷史事實,不會因為教科書不教就消失。如果將那個時代漢人稱呼少數民族為“番”的文章全部抹掉,不僅是臺灣歷史的損失,也不利於少數民族了解他們的過去。現在是民進黨執政,連橫是連戰的爺爺,教科書拿掉《臺灣通史序》,外界難免產生“政治清算”的疑慮,若進一步衍生社會對立,非臺灣之福。

  連戰辦公室主任丁遠超質疑,“課審委員”不夠了解連橫在撰寫《臺灣通史》時的心志。當時是日據時期,連橫是為了民族精神而寫的,這本書也替臺灣人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絕對不是要去污衊少數民族,指控《臺灣通史》時前應該先深入研究當時的時空環境以及創作背景。丁遠超表示,《臺灣通史》代表著臺灣的歷史,教育主管部門作為當政者,考證要有依據,如果是為了“去中國化”拿《臺灣通史》開刀,不僅令人無法接受也感到可恥。

  臺灣方面把《臺灣通史序》作為語文教材行之有年,何以如今民進黨蔡英文上臺後才“發現”其內容“歧視少數民族”?香港《大公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蔡英文去年曾公開批評《臺灣通史》是“典型的漢人史觀”,從那時起《臺灣通史序》就已經埋下了被污名化的命運。近月來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大刀闊斧刪除課綱文言文比例,自然深察上意,《臺灣通史序》被“淘汰”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不尊重少數民族的人正是蔡英文。她去年8月發表所謂“向少數民族道歉”講話的用詞遣句,不難發現,她對“日本統治時期”最為友善,竟稱“全面而深入的理番政策”,相較之下,“荷蘭及鄭成功”對少數民族是“屠殺”、“清朝”則發生“流血衝突”。這種偏頗的史觀根本就是對少數民族的嚴重傷害。

  這次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刪除《臺灣通史序》可謂“一箭雙雕”:既討好少數民族,又可在校園推行“去中國化”。而所謂“古文脫離現代生活”“文言文拗口難學”“《臺灣通史序》有歧視意味”,都是“莫須有的罪名”,其意圖是要減少臺灣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淡化年輕一代對祖國的認同和對民族的感情。但當局此舉在島內教育界和文學界都引發強烈抨擊。家長團體也表示,雖然學校減少文言文教學,但仍會加強子女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學習。由此看來,蔡當局推行的“臺獨’教育註定是要失敗的。

  以上就是本期《臺灣一週侃》的全部內 容,感謝收聽,再見!(本音頻及文章係台灣網網友小小投稿,不代表本網觀點)

責任編輯:吳曉寒

分享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