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導致城市雷人口號頻出?

時間:2010-07-13 14:29   來源:人民網

  今年1月,合肥推出城市旅遊口號:“兩個胖胖歡迎您”,當地媒體街頭調查顯示,此口號遭多數市民反感。3月,宜春旅遊政務網打出口號:“一座叫春的城市”(目前已改為“一座春的城市”)。此後,網民興致勃勃地評選出了“中國十大雷人城市口號”,且榜單不斷更新。“沒有最雷,只有更雷”,常常是某地政府剛剛花大力氣大價錢樹起來一個口號,馬上就被網民解構得體無完膚。有專家指出,城市口號最容易變成正確的廢話。(《新文化報》7月11日)

  “要麼因為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強大慣性而顯得很‘虛’,要麼出於市場利益訴求而太‘實’”。在談到是什麼原因導致城市雷人口號頻出問題時,長期關注城市形象研究的文化學者陳勇指出,可謂一語中的,一針見血。

  但筆者以為,除了這個主要原因之外,城市雷人口號頻出,也可能與下面幾種因素有關。

  首先是人不“傑”,地也不“靈”或雖人“傑”但地不“靈”,或地雖“靈”但人不“傑”。千萬不要小看這“人傑地靈”或“地靈人傑”,一是傑出的人物與其靈秀的出生地是大有關聯的,二是愛沾名人的光,愛與名人攀“同”也可算是我們古國頗流行的一種傳統文化心理吧。於此一來,一座城市如果“地靈”之餘又涌現出一定量的“人傑”,那麼,對這座城市來說,藉以開闢“旅遊資源”,為當地帶來滾滾財源是不容置疑的,但問題是也難免給一些在“地靈人傑”上沒法與其他城市相抗衡的城市以某種暗示或對其形成某種壓力。迫使一些城市要麼編造出關公在此磨過刀、杜甫在此喝過酒、濟公在此撒過“尿”的“古跡”來,以增“到此一遊”者之遊興;要麼在“故里之爭”上,不惜血本也要把即便是子虛烏有的某歷史名人請“回家”;要麼乾脆在“雷人”的城市口號上大做文章,以求得與盡享人傑地靈之優勢的城市的外在平衡。

  其次,如果說計劃經濟年代,“酒好不怕巷子深”的經營理念頗為大部分人特別是理性的商人推崇,那麼隨著市場經濟的“攻城略地”,顯然,“酒好不怕巷子深”逐步位移于“酒好也怕巷子深”,何況,即便是計劃經濟年代推崇的“酒好不怕巷子深”也並非無可爭議。因為一個簡單的道理是:雖然一些商人口頭上認同“酒好不怕巷子深”,但在行動上恐怕決沒有一個酒鋪老闆會傻到為了證明自己的酒好,故意選個很深的巷子去開業的。而站在消費者角度看,如果有兩家的酒一樣好,一個價,一家在淺巷,一家在深巷,只要某消費者神經正常,決不會發瘋到千步迢迢的深巷去打半斤酒的,除非彼此關係為非同一般的親朋好友。這樣一來,為了吸引城市以外的遊客和投資商注意,各种經營城市的吆喝聲必然是雷人不斷,爭議不斷。

  最後,缺乏創意恐怕也是城市口號雷語頻出的一大原因。一些城市管理者和經營者可能也懂得“思路決定出路”的道理,也明白要解放思維,但無奈一些城市決策部門的“智囊團”總是不敵不惜歪曲“唯有腦袋是無限開發的”(松下幸之助)的所謂“城市策劃大師”。不久前媒體披露的有號稱“中國著名的策劃大師”的某人建議將古城宿遷的一張名片駱馬湖改成“馬上湖”,並得到了宿遷市有關領導的默認,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看來,要想一些城市管理者與經營者在城市口號上做到按城市管理與經營的常理出牌,顯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必得從建立科學的地方官員政績考評機制、擯棄一些城市領導急功近利之心、均衡城市旅遊資源以及從轉變一些城市領導思維方式、端正他們的城市經營理念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綜合考慮和下大力。(王志順)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