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釘子戶”是對“毛地”出讓的控訴

時間:2010-07-15 09:49   來源:山西晚報

  北京市朝陽區曙光西路幾棟平房佔據馬路7年,至今未能搬遷。因佔用了八車道中的六車道,導致此地時常擁堵不堪,附近商鋪也受此影響很難租出,房主一家備受眾人非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房主張長福說:“我們很愧疚,但是真的不知道該找誰去解決問題。”(本報今日報道)

  在道路兩旁林立的高樓映襯之下,這幾間橫亙在寬闊平整的馬路當中的低矮平房格外突兀刺眼,大煞風景。最初為媒體曝光時,有人曾歡呼這是公民物權的勝利;但隨著輿論的深入關注,人們卻發現事實似乎遠非如此令人欣慰。7年來飽嘗“‘酸苦辣鹹’,唯獨不知‘甜’滋味”的房主一家,之所以落得今日“被釘子戶”的結局,全因當初被開發商權衡為“無用”而拋棄。

  這真是令人無以言說的尷尬,卻又完全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只不過要哪一面,決定權掌握在開發商手中。需要你的地你就得搬遷,不然各種下三爛的逼遷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此事件中房主所在的太陽宮鄉的其他地塊兒就曾遭遇半夜強拆;不需要你的地,即便是劃定在拆遷範圍之內,也可以棄之不用,選擇性“遺忘”。張長福一家,不幸而成為這一罕見個案中的主角。

  對個體奇異命運的觀照,終歸要落到對制度的審視上來,不然關注將毫無價值。那麼張長福一家令人唏噓的遭遇的看點又在哪?我以為答案乃在於:發生在七年前的這出“杯具”,揭示出的是我國土地出讓制度的不完備,時至今日,它仍具鏡鑒價值。

  自2002年國土資源部頒布規定,經營性用地的出讓建立招拍挂制度以來,之前亂象頻仍的土地交易,得到了極大的改觀。交易過程不公開、尋租行為普遍、國有資產流失、低價出讓等現象,都得以有效遏制。至2004年底,我國已基本確立並完善土地出讓制度體系,市場秩序亦得以規範。然而在這一進程中,對土地的徵用及其後續開發,是所謂“毛地”出讓還是“凈地”出讓——即地上建築物、構築物是否已經拆遷,被拆遷人是否已經獲得補償安置的土地——卻始終沒有明確規定。直到2007年9月,國土資源部才以一紙文件的形式規定,“對於成片開發建設的土地,應按‘凈地’分塊供應”。

  導致強拆現象愈演愈烈的罪惡根源之一即在於此。在此文件出臺之前,“毛地”出讓基本上是各地通行的做法。將拆遷打包發售給房地產開發商,一來可省卻地方政府前期大量的財力投入,同時亦使得開發商為降成本,不惜動用一切非法手段乃至暴力拆遷。北京市民張長福的遭遇,不過是開發商為節省成本而導致的一例罕有的反面驗證。事實上,不光是規定出臺之前如此,在2007年之後乃至今天,仍有不少地方政府視此規定如無物,為“省事”大肆進行“毛地”出讓。沒有相關法規中的任何禁止性和懲戒性規定作“尚方寶劍”,國土部的這一規定真是輕若鴻毛。

  在《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被廢止之後,取而代之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明確規定,徵收、拆遷的主體將是政府而不是開發商,這意味著,“凈地”出讓的模式,可望在法規層面得以最終確立,一幕幕強拆悲劇以及“被釘子戶”的尷尬或才可從根本上避免。問題是,這樣一部承載厚望的法規,卻遷延至今遲遲不能出臺。人們究竟要等到何時呢?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