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國創業板正式推出一週年。一年前的10月30日,承載著無數國人夢想的創業板在深圳敲鐘開市,首批28家公司掛牌亮相。一年之後,創業板上市公司已經多達134家,按10月27日股價計算,市值達到5891.2億元,參與創業板的投資者人數有36萬多,為上市的中小企業總共募集資金高達947.62億元。
很顯然,這些數字不能代表創業板的全部,如果將時光倒回到1年前,在金融危機的特殊時刻,中國毅然啟動了醞釀十年之久的創業板。創業板可謂受命于危難之際,其承載著能否給困境中的中小企業打開融資的生命通道,能否為危機中的企業轉型提供平臺,能否為國家創新戰略譜寫新篇章,甚至能否擔負培養世界級偉大企業的重大責任。基於此,當我們總結創業板一年來的成敗得失的時候,除了那些從無到有的數字,除了一年造就的489位億萬富翁,除了68倍的高市盈率和近600億超募的資金,我們還必須回歸創業板的基本功能和歷史使命。
實事求是而言,和任何一個帶著夢想起航的創業板一樣,中國創業板開局之年,帶來的更多的是成長中的諸多問題和煩惱,這些問題,有些是全球創業板的共性問題,如投機過高,市盈率過高等,但有些問題,屬於中國創業板的特有問題。隨著130多家創業板“高超募、高市盈率、高股價”等的表現,創業板在某種程度上更多的成為了很多人眼中鼓勵偷懶的“創富板”:
首先是嚴重的超募和一夜的暴富使得創業板偏離了“創業”的主題。創業板開板一年來,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上陷入了一個不能自圓其說的悖論:一方面,很多中小企業資金嚴重匱乏,另一方面,已經上市的創業板公司卻存在嚴重的資金超募現象。嚴重的超募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一夜暴富,創業板用了短短的一年,就炮製出489位億萬富翁,而排名前十位的創業板富豪,總共持有市值達411億元,平均每人身家達41.1億元。
與這種嚴重的資金浪費相對應,創業板企業並沒有為投資者拿出一份與其高成長性一致的業績。目前,創業板的市盈率高達68倍,遠高於中小板的50.15倍和深市主機板的31.72倍,其中市盈率超過100倍的股票高達17隻。如此高的市盈率,卻沒有相應的業績予以支撐。而高市盈率下28位持有公司股票的高管的辭職,更讓創業板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不必諱言,創業板的確正在遠離其創業的本能。當然,創業板之所以如此,之所以成了暴富的舞臺而非創業的陣地,根子仍然在畸形的發行制度。記得創業板開板之際,筆者一再呼籲,在創業板的發行、資訊披露、監管和退市等一系列制度上,一定要牢記主機板制度的殘缺,特別是在發行制度上,鋻於各國創業板開板之初嚴重的投機氛圍,一定要盡可能多上一些企業,改革30年,我們擁有足夠的創業板上市資源,應該在一年時間內,讓創業板的企業達到1000家,其中退市的企業最少應該有10%,在提高風險意識的同時,把市盈率控制在合理的水準,避免投機過度燒燬了創業板。並且盡可能避免寶貴的資金超募浪費,對於創業板的企業而言,每家企業募集2億左右的資金,就足以支撐其創業的要求,多募集就是資金的浪費。但在畸形的發行制度下,創業板1年上市的企業只有130多家,超募資金高達70%,等於給了很多創業板企業不勞而獲的良機,這些超募的資金在沒有用途的情況下,要麼存在銀行,要麼炒作房地產,實屬浪費和罪惡,是和創業板的“創業”功能背道而馳的。
當然,我們依然可以說,創業板才一週年,還是一個嬰兒,需要呵護,但恐怕這些都不足以去解釋目前創業板出現的這些嚴重問題。對於管理層來講,如果說一年前的創業板開板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的話,那麼一年後,我們需要面對的,就是對制度進行刮骨療毒的修正,如何迅速降低市盈率,如何下決心改革畸形的發行制度,如何下決心推行退市制度,如何讓創業板不再成為暴富的舞臺。
就此而言,創業板一週年,我們不需要讚歌,需要直面現實的勇氣和擔當。(紅網特約評論員 馬光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