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匯“瘦肉精”事件讓輿論譁然,日前,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會同公安部、監察部、農業部、商務部、衛生部等部委組成的聯合工作組趕赴河南實地督促案件查辦,查看生豬養殖和屠宰環節,調查地方政府和監管部門履職情況。
“瘦肉精”事件曝光後,有關部門迅速成立了調查組,並啟動了問責制,這種速度體現了政府在回應輿論監督上越來越快的反應機制。不過,公眾更期待的是,這種對“瘦肉精”的治理可別像以往那樣停留于個案,期待來一次突破個案治理思維、治標更治本的深度治理。
問題曝光在河南,出現在河南企業雙匯,但其實“瘦肉精”問題,恐怕不只雙匯有,不僅僅出現在河南,也不只在南京市場上出現,而公眾更擔心這可能是一種普遍現象。據《新世紀週刊》調查顯示:添加“瘦肉精”早已是肉製品行業的潛規則,其流向絕不僅止于雙匯集團一家。
媒體通過調查發現,網上很容易就能買到“瘦肉精”,還有化工廠直接供應鹽酸克倫特羅。一位獸醫告訴記者,鹽酸克倫特羅的生產工藝十分簡單,只要有一個化學反應譜,連家庭作坊也可以製造。而化工廠的準入門檻非常低,只要能夠獲得地方政府的批文,要想生產也非常容易。化工廠以化工產品生產的“瘦肉精”,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流入市場。
如果這真是行業整體性的問題,問題出在哪個地方,就只治理哪個地方,顯然是不夠的。我們現在需要的不只是治理一個雙匯、整治河南市場、處理幾個官員,還必須從源頭進行治理。除了要調查那些被媒體曝光吃了“瘦肉精”的“健美豬”,還要將目光投向那些給這些企業供貨、生產“瘦肉精”的化工廠,要徹查那些“瘦肉精”到底流向了哪些省市,流向了哪些企業,順藤摸瓜對整個行業進行清查。規範生產“瘦肉精”的化工廠,有利於堵住源頭。
這次“瘦肉精”事件本身,不僅暴露一些企業的缺德,置國家法律、部門禁令和消費者的健康于不顧,更暴露出監管部門的失職,層層的監管形同虛設,讓“瘦肉精”這一早就禁止的添加物從未真正被有效禁止過。此前,媒體報道就稱有的地方“瘦肉精尿檢”如同走過場,有的“尿檢”甚至用人尿冒充,每頭豬花2元錢就能買到三個“合格”證明。
因此,這種監管體制有待理順,責任需要進一步明晰,“追究刑責”的問責也需落實,聯合調查組在查清一時一地的問題後,更要著眼于如何保證行業長遠的安全。 □曹林(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