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鹽的鬧劇平息未幾,由“贛州稀土借殼”引發的稀土熱便席捲A股市場,兩事件相同之處在於“都是傳言惹的禍”,不同之處則在於鹽化概念股僅上演滄浪一日遊,而“被借殼”股卻展開“你方唱罷我登臺”的接力賽。
從3月初開始,包括昌九生化、西南藥業、贛能股份等在內的多家上市公司先後被傳出將賣殼予贛州稀土。在稀土大熱的背景下,一旦裝入這個來自“稀土王國”的superstar,上市公司的漫漫資本路無疑將切換至高速上漲的頻道。正是在這一預期的簇擁下,但凡哪個上市公司被捲入傳言漩渦,無論其準確性幾何,必將成為資本哄搶的頭號陣地,股價扶搖直上也是水到渠成。儘管先後有涉獵其中的上市公司發文澄清借殼之說,但這並未能阻擋傳言的轉移與擴散。據統計,先後至少已有16家上市公司“被借殼”。
簡單統計後便不難發現,始作俑者在選擇“被借殼”上市公司時並非漫無目的,而是專門選擇質地較差或原本就存在賣殼預期的上市公司。以同屬太極集團下的西南藥業和桐君閣為例,市場上一直流傳著集團為消除同業競爭,欲在整合後出售一家殼資源的消息,但由於誰走誰留尚不確定,謠言製造者乾脆將兩公司悉數收納,先後以“被借殼”之名進行炒作;而昌九生化質地之差已是有目共睹,加之同為江西資源,近水樓臺也就使得傳言更加可信。
傳言一時興起固然成為股價扶搖直上的催化劑,但市場經驗無數次警告炒作者,傳言破敗之時亦是股價一瀉千里之日,無數套牢、割肉者皆為此類。但此次卻有所不同,相關公司的澄清並未能成為股價泄洪的把手。以贛能股份為例,其在上週六否認了三個月內的重組可能性,但其股價卻絲毫未受折損,本週已收兩根大陽線。
“炒作”二字固然惱人,但竊認為,究其因果,一方面是“三個月”在作怪,擅長玩弄時間遊戲的投資者並不排斥以“三個月之後呢?”作為繼續炒作的由頭;另一方面,“被借殼”標的不時變換,唯一不變的就是贛州稀土。傳言止于智者,故事中最有資格扮演智者角色的無疑是贛州稀土。作為事件主角,贛州稀土一直以緘默回應市場越滾越大的雪球。直至昨天,贛州稀土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才首度回應此次風波,但仍以“鋻於並非上市公司,無義務披露相關資訊”為由將謠言擋至門外。儘管其所言並無明顯瑕疵,但作為一家公開運營並屢屢“被上市”的公司,當其成為輿論箭靶並影響公眾利益時,應有責任向公眾闡明真相。俗稱“一女不能嫁二夫”,贛州稀土的嫁衣到底由誰來披,只有它自己最清楚。
就上面第一方面而言,要求監管層改變“三個月”的披露期限自然不可能,但如同證監會可緊急調查雲南鹽化“一日遊”一樣,運用監管之力壓制借殼謠言的急劇散播不失為一條正道。根據昌九生化、西南藥業、城城股份等先後披露的龍虎榜單,參與炒作的資金多來自江浙一帶,且有不少營業部資金呈現“今日事,明日畢”的短線炒作路徑。相關資金若是篤定借殼本身,其獲取收益的方式想必不是短線操作;而其“一日遊”背後看準的就是借機謠言四起斬獲漁翁之利。若此類操作僅此一筆,監管機構放任其肆行尚情有可原;但同一個故事屢聽不厭,炒作情緒日漸濃重以至於擾亂了視聽,監管機構再坐視不理似乎有些說不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