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深圳南山區上百名家長涌進南山區教育局,要求自己的孩子能有學位上學。更有一名家長還帶著孩子跪在該局信訪辦公室門口1小時。對此,南山區教育局承諾,一定會全部解決學位問題,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書讀。(6月16日新華網)
母女跪求小學就讀學位折射入學難。入園難、入學難問題一直困擾著民眾。為了破解入學瓶頸效應,南山區教育部門一方面按一定的評分程式和順序來分蛋糕,另一方面儘量挖潛公辦學校的學位資源,同時通過在民辦學校採取購買學位的方式補貼符合規定的孩子,應該說,這些措施值得肯定。
但是,對於所公佈的學位,有幾點質疑。首先,有深圳戶口各方麵條件具備卻無法入學究竟為何?其次,孩子的同學中,有家庭情況相倣的,但能夠申請成功,甚至沒有獨生子女證的也一樣獲得公辦學位,這樣的情況有沒有?此外,如何解釋社會還有人運作“1.5萬元一個學位”的事?
面對上述質疑,當地教育部門的解釋顯得蒼白無力,以至於出現母女跪求一個小時的極端行為。固然,以跪求方式來表達訴求,不值得提倡,不過,從一個側面透視出民眾申訴復議渠道的不暢。
解決教育資源配置失衡這一由來已久的問題,要通過循序漸進的教育改革來推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並不意味著教育部門對此無所作為。
一時改變不了“僧多粥少”的現狀,卻能改變民眾對教育部門的期待。如何分配現有的“學位蛋糕”,比“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書讀”更重要。在學位分配的關鍵節點,通過嚴格的程式、一視同仁的標準以及保持交流溝通平臺的暢通無阻,是徵得民眾理解的事半功倍之策。
如果當初在公佈學位之前,將評分的標準、程式以及符合條件者的基本情況一一對號入座,公之於眾,設立專門受理復核的平臺,建立家長代表組成的監督委員會,那麼,就能打消公眾對暗箱操作的猜想,消除同等條件結果截然不同的質疑,也就不會有母女跪求學位這樣的極端事件了。(梁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