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型血病人突然大出血,醫生向血站調血時發現,血站庫存也十分緊缺。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的兩名O型血護士,不顧上夜班的勞累和身體不適,馬上趕往市中心血站,為血庫注入新鮮的血液,使病人的病情得以緩解(6月19日《珠江晚報》)。
一看到病人急需O型血,兩位護士自告奮勇,這樣的精神令人感動,但同時也就讓人擔憂:醫院老是鬧“血荒”可不是回事啊。
2005年以前,供血緊張已經在個別地區出現;2006年至2008年,全國多個省市出現季節性血荒;進入2009年,血荒在春秋季節頻繁出現;2010年年末,血荒在很多大城市成為常態。珠海市血站站長沈奇榮說,隨著暑期的到來,他有了更多的擔心。因為每年的暑期,由於很多擇期手術的病人,以及較多的意外事件,因此,每年這時都是用血高峰;然而,由於天氣不穩定,街頭獻血的人會減少;大學校園學生放假,集中獻血減少。這些原因疊加在一起,會讓用血更為緊張。
醫院用血為什麼緊張?沈奇榮分析了兩個原因:一是獻血量增速趕不上臨床用血量增長,被公認為是供血緊張的首要原因。珠海也是這樣:醫療業務發展較快,每年都有10%以上的增長,以前無法開展的一些手術,現在也能開展了,客觀上導致了用血量的增加。雖然珠海市民獻血量也在上升,但趕不上臨床用血量的增長。二是近幾年出現的諸如“郭美美事件”、網路上的“人血澆蘭花”、“血站牟利”等事件和輿論影響,儘管事件已經過去,但影響仍然讓獻血者的積極性受到重創。那麼,有什麼措施應對“血荒”?辦法也有兩個:讓擇期手術的患者要麼推遲手術,要麼動員親屬朋友獻血才能用血。
到此為止,我們發現,對於“血荒”,我們雖然分析了原因,但卻幾乎沒有好的措施。讓患者推遲手術算什麼措施?不過是把矛盾向後推移。至於倡導“互助獻血”,也只是一個臨時措施,而非治本之策。“互助獻血”雖然也是《獻血法》第十五條規定的一種獻血形式,但互助獻血帶有明顯的強制色彩,還可能催生“血托”和賣血牟利現象。因此這只是個應急的辦法。
應對“血荒”,不能總拿臨時措施當工作常態,而需要研究長效性的制度。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一個國家為了維持足夠的血液供給,需要1%-3%的人口參與獻血。最新統計的結果顯示,中國2011年人口獻血率只有0.9%,低於世界高收入國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國家的1.01%。為什麼不能提高中國人的獻血率?那個困擾中國人的“獻血無償,用血為什麼有償又困難”的“心結”為什麼就是解不開?一個郭美美的破壞力真的就永遠無法消除?在“血荒”面前,怎能永遠“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