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一些長期不上班、不在崗卻依然領工資、享福利的“吃空餉”現象引起了社會輿論熱議。據媒體報道,四川、重慶、湖南等7個省(區、市),清理出“吃空餉”7萬多人。按照每人年均消耗5000元至2萬元計算,年財政支出將在3.5億元至14億元之間。“吃空餉”正成為財政資金流失的黑洞。 (6月24日,《中國青年報》)
按理說,由財政發工資的人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既有人事部門的編制所限,又有財務機關的審核,是不可能出現“吃空餉”這種咄咄怪事的。然而各種觸目驚心的亂象卻真真切切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我們眼皮底下發生,今年尤甚——先是浙江永康市、江西新餘市、山東濟寧市任城區等地5起事業單位“吃空餉”事件被曝光;緊接著江西省武寧縣85名“吃空餉”人員浮出水面……
一些地方開展清理的情況表明,“吃空餉”者雖然臉譜各異,不論是吃“曠工餉”、“病假餉”、“多頭餉”,還是吃“違紀違法犯罪人員餉”、“冒名餉”、“死人餉”,都是“殊途同歸”——損公而肥私。在已被曝光的個案中,有的空餉一吃就是5年、10年甚至更長,比如山西省文水縣原副縣長王輝自1992年開始經商,沒上班卻一直在該縣民政局領著工資。
人們不禁要問,是誰給了這些“吃空餉”者的生存空間?又是誰讓這顆“財政毒瘤”越長越大?在筆者看來,除了人員編制不透明帶來的根源性因素之外,也與監督機制不健全、財務透明度不高、懲處不力有關,更與財政供養單位和人員為謀取小集體和私人利益“合謀”有關。
“吃空餉”久禁不絕、愈演愈烈,不僅增加了財政負擔,造成國家財政資金大量流失,也嚴重違反了財經紀律和人事紀律,令法治權威和政府公信蒙羞,並且極易形成“扎堆腐敗”。從目前媒體統計的“吃空餉”人數、涉及財政支出的數額來看,將之視作百姓最痛恨的“腐敗”恰如其分。對這一現象的治理上升至“廉政建設”的高度,以反腐的名義進行嚴肅處理,應成當務首選。
期待紀檢監察部門正視民眾的呼聲,在封堵制度漏洞、變“因人設崗”為“因事設崗”,形成有效的審查、審核和監督體系,增強財務、政務公開透明度的同時,儘快將遏止“吃空餉”上升到反腐倡廉的高度,設置“高壓線”,建立問責制,加大對單位與個人“合謀”騙取“空餉”的懲處力度,讓那些“碩鼠”和“保護傘”們“吃不了兜著走”,甚至領受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