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將17個省市自治區的“高考狀元”匯總亮相,甚至還有評語,對榜上無名的省市做了“通報”,並稱:“除以上省市地區公佈的高考狀元外,廣東省、新疆、山西省、山東省、西藏、遼寧省、青海省、福建省、湖南省以及上海市還未公佈高考文理科狀元。記者了解到,其中廣東省等省市地區以‘不炒作高考狀元’為由,未向社會公佈狀元名字及分數。”
聽聽這口氣,似乎對不公佈“狀元”的省市不無譏諷訕笑之意。但依我看,正是這些被“通報”的省市才值得稱道。公佈和炒作“高考狀元”,實在是不理智之舉。當然,凡在高考中奪魁的學生,往往也是很勤奮很聰穎的。但即便這樣,也沒有必要此刻就對他們大肆“捧場”。前兩年,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研究團隊推出《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對恢復高考30年來1100多名“高考狀元”的研究分析顯示:“狀元”畢業後職業發展較少出類拔萃,職業成就遠低社會預期。正如雲南省教育廳廳長羅崇敏所說:“我們憑一張試卷來評價一個學生12年的學習成績,評價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這顯然是不公平、不科學、不合理的”。
少一點“狀元情結”吧,教育機構和大眾傳媒應率先垂范,並引導人們把眼光更多地投向人的全面發展,投向科學明智的素質提升,投向發榜後的明理、勵志教育。這比製作“狀元榜單”,盯著“狀元”緊追不捨,有價值有意義得多。(呂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