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發改委宣佈首批80家景區門票于黃金周前降價,平均降幅37%,其中13個遊覽參觀點實行免費。(9月22日《京華時報》)
80家景區門票在黃金周前集體降價,既打破了“逢節必漲”的怪圈,又算得上一項惠民舉措,理應拍手稱好。然而,細看這些降價的景區,多是些非著名的“冷門景區”,整體規格並不高。對此,有網友直呼“不給力”、“不過癮”。
如果門票價格下調僅僅局限于“冷門景區”和少數的節假日,那麼,這項惠民舉措的實際意義有限。換句話說,在景區門票價格降價或者免費一事上,只有先拿知名景區“開刀”,讓知名景區做“帶頭大哥”、最大限度地讓利於民,才能形成示範效應、引發“蝴蝶效應”,最終讓更多的民眾得到更大的實惠。
不論是為了還原固有的公共屬性和公益面目,還是為了避免門票經濟泡沫和“短視經營”風險,由公共資源建成的景區都不能只把眼睛盯著門票,而應該把具有鮮明特色的旅遊市場做活做大做強,通過景區內的租賃、服務、衍生品銷售等獲得溢價收益,以此來彌補門票價格的“平民”水準,真正實現旅遊產業的健康發展和景區收益的長期增長、穩定增長。尤其值得強調的是,一旦全國各地的公共景區門票價格都能回歸合理價位,長時間保持“平民”水準,公眾出遊勢必會隨之變得更加理性、更加從容。
立足當下、展望未來,公共景區門票降價乃至免費的步子還可再大一些,包括的具體內容至少有三點:一是範圍上,應該從“冷門景區”擴展到知名景區;二是時間上,應該從個別的法定假日拓展到其他時間;三是幅度上或者說標準上,應從“輕微”下調、偶爾下調變成公平公正、科學合理地定價。當然,這不僅需要國家發改委拿出更大的勇氣和決心,還需要各級政府擔負起更大的投入責任。(陳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