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曝廣州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番禺分局政委蔡彬及家庭成員名下擁有21套房產,價值超過4000萬元。蔡彬否認有21套房產,稱“如果真有那麼多,我肯定很高興”。不過,經番禺區紀檢部門初步調查,網民反映的情況基本屬實。(10月11日《大河報》)
“表哥”未謝幕,“房叔”已登場。只不過一個城管領導,名下就擁有房產數十套,在城市房奴無數,房產被稱為硬通貨的當下,難怪驚起網民們莫名驚詫一片:“這得搶多少蘋果,沒收多少輛推車,收多少保護費啊。”
“房叔”擁有的財產高達數千萬元,可以想像其輿論影響力會有多大。平心而論,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通過正規的渠道和手段,依靠房地產投資實現財務自由,這原本不值得質疑和批判。只不過,這位城管“房叔”是否也屬這種情況呢?這當然需要通過後續調查來證實。
其實,“房叔”並不一定就代表著腐敗,關鍵是“房叔”是否敢於將財產公示在陽光下。但問題的癥結就在這裡:官員財產公示“猶抱琵琶半遮面”,再加上公開官員財產的制度缺漏,使官員的財富隱私一經曝光就會引起“見光就死”的腐敗醜聞。官員經不起偶然被聚焦,經不起偶然被公開,經不起偶然被質疑,這要遠比從手錶、房產之類切入點隱約窺見的財產,更讓人難以接受。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尷尬局面,就因為官員還沒有實施財產公示制度。如果官員財產公示成為常態,只要官方認定蔡彬的財產合理合法,別說21處房產,就是200處別墅,輿論也無可置喙。可以肯定的是:沒有官員財產公示制度,任何一名地方官員都可能遭遇“房叔”面臨的輿論風暴。
通過合法的渠道,用自己辛勤的勞動致富,這是件光榮的事情,官員自然也不例外。只要將財產公開在陽光下,只要確保來路正當,官員就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擁有財產。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期待官員財產公開制能夠早日“落地”,這樣其實對於官員也是一種保護。從“周至尊”到“表哥”,公眾期待能夠打破“見光死”的定律,也希望在面對下一個“房叔”時給予的不是質疑聲,而是經得起質疑的鼓掌。(李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