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新風撲面。其中之一是,體現憂患意識與責任意識的真話和諍言更多了。由此聯想到習近平同志不久前說過的一句話:中國共產黨要容得下尖銳批評。那麼,怎麼才能、怎樣才算“容得下尖銳批評”呢?
對執政黨而言,對黨的各級領導幹部而言,容得下尖銳批評至關重要。批評,乃不平、不滿之聲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眾有不平、不滿之聲,大都是因為我們的工作出了問題和失誤;尖銳的不平、不滿之聲,更顯示了問題和失誤的嚴重性。即使其中有牢騷之言、譏諷之語,不一定實有所指,或有誇大其辭之處,也往往是因人因事有感而發,並非空穴來風。聽得進、容得下這些批評尤其是尖銳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就能及時發現和彌補工作中的問題與失誤,避免出現更大的問題與失誤;就能以別人、他事的教訓為鏡鑒,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增強工作的主動性、預見性。如果兩耳塞豆、不聞雷鳴,或者老虎屁股摸不得,就聽不到尖銳批評,即使聽到了也不會反思和改進。如此一來,就會導致腠理肌膚之癢漸成腸胃骨髓之患,甚至最終病入膏肓、人亡政息。縱觀我國歷史,夏桀以下,可謂殷鑒不絕,誠非危言聳聽。所以鄧小平同志說:“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
或曰:要容得下尖銳批評,很難。從一定意義上說,此言不假。領導幹部聽得到尖銳批評已屬不易。戰國時期,齊相鄒忌總結了自己聽不到真話和批評的主要原因: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於我”。今天領導幹部所處的環境類此:妻子兒女作為親屬,評價難免帶有感情色彩;身邊部屬心懷敬畏,說話勢必小心謹慎;業務上的朋友和客人有利益需求,往往多讚美恭維。在這樣的環境下,想聽到尖銳批評確乎頗難。進一步說,聽到尖銳批評,能不能容得下也是個大問題。批評多為忠言,忠言往往逆耳甚至“鬧心”,非有足夠的修養和雅量不能容之。歷史上,即使被譽為從諫如流的唐太宗也曾對犯顏直諫的魏徵動過殺念,況乎常人!客觀地說,現實生活中聽不進尖銳批評的領導幹部並非個例,一些能直言、敢“直諫”的下屬和群眾被“穿小鞋”、“打入冷宮”也非鮮見,表揚與自我表揚盛行、批評與自我批評“式微”更非虛言。
然而,容得下尖銳批評果真難於上青天嗎?未必。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曾幾何時,迎來送往、鋪張浪費等被視為政界“頑疾”,知者深感其嚴重,治者備覺其艱難。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並執行,不過數月,成效斐然,幹部群眾讚譽有加。其中經驗對容得下尖銳批評不無借鑒意義。考其要者,大致有三:一是領導率先垂范,二是措施具體給力,三是懲戒不搞變通。若能效此進一步建立廣開言路的機制和具體舉措,黨的高級領導幹部帶頭執行,對壓制批評、打擊報復者嚴厲懲處,則發自肺腑的真言與諍言一定會多起來,認真聽取批評甚至尖銳批評的氛圍一定會濃起來。(彭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