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時評:用學術誠信涵養科技創新
中國的科研水準怎麼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科研環境
有誠信的土壤來涵養,有求真求實的陽光雨露來澆灌,中國科技界才能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中國才能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營造良好學術環境,弘揚學術道德和科研倫理”。科技創新是國家命運所繫,是發展形勢所需、大勢所趨。科研誠信則是科技創新的基石,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世界科技強國目標的重要基礎。正所謂沒有好的土壤,就不會長出好的莊稼;中國的科研水準怎麼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科研環境。
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歷來是中國科技界的底色。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廣大科技人員以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了一項項舉世矚目的成就。從鄧稼先、錢三強、郭永懷等老一輩科學家,到黃大年、南仁東、鐘揚等新時代榜樣,這是一幅學識淵博、大公無私的中國科學家群像,他們的科研成果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求真的精神、嚴謹的態度更展現著熠熠生輝的科學精神。
但也要看到,科技界還存在一些違背科研誠信的行為。比如,學術抄襲、論文造假、侵佔他人成果、偽造學術身份、騙取科技補貼……對此,這幾年國家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制度規範、監督懲戒等方面制度,體現了治理學術不端的決心。對學術不端爭議,就要以求真的精神調查事情真相,如果屬於惡意誣告,應及時澄清事實、還原真相,絕不能任其發酵而影響科技界的團結和信任;如果確實存在學術不端行為,應依法依規嚴肅處理,決不包庇縱容、息事寧人。
長期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己任,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破解創新發展難題,在重大科技領域不斷取得突破,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有人把院士隊伍比作科技長城,是學術界的精神高地,是科技界的一面旗幟。正因此,從科技工作者角度而言,越是在科研領域享有權威聲譽,越是社會知名度高,就越是要認識到自己的學術研究對於學術風氣的示範效應,越是要加強科研自律、涵養科學精神,用務實的科研行為營造誠信學風、用紮實的科研成果推動科技進步。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這就需要加大力度推動科研誠信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職責明確的管理體系,劃定科研活動的邊界與底線,嚴格學術不端行為的懲戒機制,用制度來凈化學術風氣。有誠信的土壤來涵養,有求真求實的陽光雨露來澆灌,中國科技界才能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中國才能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10日 05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