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評論員隨筆:推動科技創新再創新

2019年12月27日 09:14: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前不久,《自然》雜誌發佈的兩則新聞引發關注。一則是根據評估報告,中國在2019年首次成為“化學第一大國”,高品質化學論文產出超過日本、韓國、印度之和。另一則是《自然》雜誌新聞評論部評選出2019年十大傑出論文,中國成果佔兩席。

  論文是評價科研水準的指標之一。在學術界享有盛譽的國際綜合性科學期刊上取得不俗成績,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中國相關領域科研的進步。在推動科研高品質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既有量的飛躍,也有質的提升。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我國科研領域全方位的進步,與廣大科研工作者的付出密不可分。以化學研究為例,要想在這個基礎性、交叉性強的學科做出原創性貢獻,並不容易。這有賴於系統的學科知識作支撐,需要大量實驗來獲取數據並加以驗證,因而少不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積累,甚至是一次次失敗與挫折。廣大科研工作者葆有追求真理、永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孜孜以求、刻苦攻關,推動科研不斷抵達新的高度。

  進一步來看,科研領域取得長足進步,也是我們長期規劃、長期攻關、長期投入結出的果實。最近,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同步輻射裝置通過鑒定,北斗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畢,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正式交付使用……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的涌現,標注著我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穩步提升。這些成果,不是靠某個領域的單點突破就能實現的,背後是科研力量的系統整合、錨定尖端科技的戰略定力以及國家綜合實力的支撐。厚積薄發,正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法則。

  當然,在對成績感到欣喜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不足。總體上看,在科研領域尤其是基礎科學研究方面,我們還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年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指出,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數學等基礎學科仍是最薄弱的環節,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基礎研究投入不足、結構不合理,頂尖人才和團隊匱乏。解決這些問題,是我們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當務之急。應用創新和基礎研究是相互促進的,以紮實的科研成果打好地基,才能把科技的大廈建得更高。

  科學研究有其客觀規律,難以畢其功於一役。通過長期攻關,我國科研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要想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打造科研創新高地、取得更高水準的成果,依然需要久久為功。今天,隨著基礎研究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國家政策給予更有力支援,科研環境持續得到改善,我們必將在新征程上書寫新的不凡成績。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27日 05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