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間四月天。今年的房地產市場,卻是冷風陣陣。實際上,每年春季,隨著季節回暖,3-5月份,樓市一般都會出現成交量反彈。而今年4月份的樓市成交量,居然還不如3月。
國家統計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為7255萬平方米,較3月份大幅下降23.6%,比去年同期下降9.8%。成交情況比去年差點,倒也可以理解,但比上個月顯著下滑,這是極為罕見的現象。
或許有些人認為統計局數據不夠準確,那麼不妨以房企銷售業績相佐證。萬科、保利、金地等一線房企4月份銷售數據不盡如人意。這些全國佈局的地產巨頭,銷售情況可反映全國市場態勢。尤其是萬科,規模大、不捂盤,4月銷售面積67.8萬平方米,比去年4月增長7.1%,但卻比今年3月的83.5萬平方米,下滑近二成,與全國下滑幅度非常接近。
樓市緣何“四月飛雪”?房地產調控持續收緊是主因。今年1月出臺的“新國八條”,威力明顯大於去年的三輪調控,限購、限貸、一房一價、地方年度房價控制目標等,外加史無前例、規格很高的國務院8大督查組,穩定房價被列入約談和問責範疇,地方落實中央政策的力度大於去年。
一方面,調控直接導致需求萎縮,尤其是限購和緊縮貸款,不僅讓部分投資投機者喪失了購房資格,即便是有資格、有能力的購房人,也多預期房價會下跌,所以不急入市。
另一方面,調控短期抑制了供應,賣方尚未明顯讓步。2003年以來的樓市調控史表明,每次市場調整,時間不長、幅度不大。多數開發商仍堅信這一點,所以不急於降價出貨。為了應對調控政策,部分開發商採取了防禦戰術:不買地、不開盤、不降價——三不主義。
4月份,企業拿地熱情降溫,15家典型企業通過招拍挂方式新增的土地面積,同比下降78%,環比下滑66%。按照工程進度,今年2月以來,各地都有很多樓盤已達到預售標準,但開發商就是不願申請預售許可證,或者有證也不願及時開盤,當然還有部分高檔住宅項目,申請預售證的流程正被地方房管部門有意拖長,以控制當地房價漲幅。需求萎縮,推盤延後,結果只能是成交低迷。
相較上述兩因素,需求萎縮的因素更大些。從供應上看,4月份很多城市新開樓盤數量有所增加,之所以需求沒有同步跟進,關鍵在於尚未促銷,或降價幅度偏小。縱觀近期市中的少數熱銷樓盤,一般都是降價幅度達1-2成左右。比如深圳的中海項目、廣州的碧桂園項目、北京的金茂府項目等。
接下來,市場將何去何從。筆者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若成交量一直上不去,則對企業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重點關注兩點:一是企業存貨量快速增加。從全國來看,去年商品房新開工量同比大增四成,意味著今年達到預售標準的房屋規模將會大增。截至2011年一季度,內地136家上市房企存貨金額高達9865億元,同比2010年一季度增長了40%,較2010年報數據也增長了9.07%。
二是企業資金鏈持續緊縮。1-4月,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本年資金來源同比增長17.4%,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42.5個百分點,已明顯低於近十年25%的均值,說明企業比較“差錢”了。從資金結構分析,國內貸款比重由1-2月的22%下降到4月的18.9%,說明開發貸款緊張;而企業自籌資金比重大幅上升,由1-2月的34.4%上升到37.4%,說明開發商被迫更多的利用自有資金。(楊紅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