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紀以來,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融資規模佔全社會融資總量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影子銀行系統的迅速發展和壯大卻在相當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金融結構,使得原有貨幣調控鞭長莫及。
所謂影子銀行是指通過杠桿操作持有大量證券、債券和複雜金融工具等的金融中間機構,包括投資銀行、對衝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債券保險公司、結構性投資工具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全球範圍內,影子銀行要比傳統銀行增長更加快速,並游離于現有的金融監管體系之外,因此發生金融風險的概率也較大。
在美國,影子銀行已經深刻改變了美國的金融結構與金融運作的模式。影子銀行的個體性風險加上其迅速膨脹的規模,成為引發美國整個金融系統風險的重要因素。最典型的例子是信用違約掉期(CDS)。
當然,影子銀行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國金融發展深化的產物。中國改革開放30年多年來,以銀行信貸為主的間接融資佔據我國社會融資總量的80%至90%,構成社會融資及貨幣供應的絕對主力。
然而,隨著中國金融脫媒和大量表外資產的出現,影子銀行發展迅速,表內信貸增長量已不能完全反映全社會的資金供求狀況,特別是金融總量快速擴張,金融結構多元發展,金融產品和融資工具不斷創新,證券、保險類機構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援加大,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對貸款表現出明顯替代效應;另一方面,其他融資方式發展迅速,銀行貸款在社會融資總量中的比重下降。2010年新增人民幣貸款以外融資6.33萬億元,為同期新增人民幣貸款的79.7%。而在2002年,新增人民幣貸款以外融資1614億元,僅為同期新增人民幣貸款的8.7%。從央行最新公佈的社會融資總量數據來看,貸款佔比呈下降趨勢,由2002年的92%,下降至今年一季度的53.5%。
中國在全球貨幣存量之高是不爭的事實。近幾年,中國的基礎貨幣並沒有增長太快,但整體流動性增長卻十分迅速。這說明,貨幣主要不是央行外生供給的,而是產生於為投資而融資和資本資產頭寸融資的過程之中,而這其中影子銀行的作用最為突出。
面對不斷活躍的金融創新與規避信貸規模管制的衝動,央行對近年來不斷涌現的新型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的監管存在不足。目前的監管框架著重于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數據,對衍生產品表外業務、結構化產品、或有資產負債等缺乏關注。
影子銀行對中國信貸投放產生重要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銀行可自由運用資金比率下降;二是脫媒資金流向直接融資市場,直接融資規模增加。當前央行把管理流動性總閥門作為調控重點,收緊銀根,對銀行的信貸額度進行限制。然而,由於對影子銀行游離于監管之外,很多銀行將貸款轉成被依託公司打包的金融產品,這些被輕度監管的信託公司再將資金投資于實物、基礎設施、金融工具和高風險高回報的領域,比如股票市場、房地產等,並通過資產抵押以及股權持有等方式使更多的主體聯繫在一起,而一旦資產價格出現大幅波動,這些主體也就形成了一個緊密相連的風險組合。
因此,提高影子銀行自有資本金充足率的要求,加強內部控制,完善資訊披露制度,控制業務風險,進而建立全方位的金融調控體系和風險監控體系已經刻不容緩。(張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