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財政部發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稅收總收入完成71292.18億元,同比增長27.4%。多位專家表示,在今年信貸緊縮的背景下,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同比增幅均超三成,意味著企業和個人的負擔較重,減稅成為未來稅制改革的目標。
(綜合近日媒體報道)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4%,而1至9月全國稅收同比增長27.4%,可見,稅收增長仍比GDP增長高出近2倍。財政部稅政司的說法是,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政策性因素調整、稅務機關進一步加強徵管以及年初清繳入庫等因素,加之物價上漲的原因,前三季度稅收增長較快。但事實上,財政收入增速的最重要原因無非是“開源”或者“節流”,如果生產環節增殖堪憂、“節流”上又看不到給力舉措,則稅收增速“喜人”就難免要遭遇“稅負”的考量。
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與阿里巴巴集團在深圳發佈《珠三角小企業經營與融資現狀調研報告》顯示:2011年以來,國家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CPI指數居高不下,受外部經濟環境影響,外貿訂單有所下滑,大部分企業與2010年相比利潤減少30%至40%,但原材料成本比2010年上漲了20%至50%。當此背景之下,今年前9個月,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同比增幅卻分別為18.7%、24%、35.8%和34.4%,企業與個人負擔可見一斑。
稅負讓人糾結。正如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所言,中國宏觀稅負痛苦來源於間接稅比例太高、而直接稅比例低。結果就是數字上看不出民間稅負的沉重與壓抑,柴米油鹽中卻承載著稅負偏重的張力。按照世行提供的標準,低收入國家較好的宏觀稅負應維持在13%左右,中上收入國家最好在23%左右,高收入國家可以達到30%左右。諸多跡象顯示,我們的宏觀稅負已接近或超過高收入國家。因此,減稅成為近年來最民生的財稅吁求。
遺憾的是,一方面是稅制改革呼之不出,另一方面是單稅種調整難如上青天。在個體層面,結果就是連篇累牘地在個稅問題上大費周章,鬱結于具體而微的“起徵點”上;而在企業層面,正如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14日在微博上表示,如果不能切實降低小和微型企業的稅負,杜絕政府各行政機構和行政性事業機構的各種收費和罰款,考慮降低社保費率,並且形成成本低和寬鬆的融資渠道,未來兩年其形勢將變得複雜和動蕩。
就當下而言,減稅不應只是小微企業的“甜點”,而應成為“民富”的直接通道。此前的30多年,做大總量、理順體制,實際上走向國富的轉型,而從今後的宏觀經濟面來說,以適度的低稅負激活國內經濟的內生力、進而抵禦國際經濟形勢的風險,當是迫切的時代命題。另有一點也是肯定的:即便從財稅政策的應時之需來說,扎紮實實的減稅政策也好過繼續擰開貨幣政策的“水龍頭”。